•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银行股嘅选择逻辑

    数字化时代,银行业最终会形成乜嘢格局?经过几年嘅实践探索,方向正变得越嚟越清晰:

    全国性银行度,会涌现出2-3个赢家,享受网络效应嘅壁垒,成为强者恒强嘅存喺;

    地方性银行度,则会涌现一批特色银行,凭借精耕细作同差异化,同地方经济共生发展;

    除此之外嘅大多数,注定喺平庸中萎缩。

    对投资者而言,面对大分化趋势,选对投资标嘅变得愈发重要。

    分化环境下嘅竞争逻辑

    分化环境度,龙头通常享受远高于同业嘅估值溢价。但就银行业而言,投资者应充分考虑监管机构嘅影响。站喺监管嘅视角,希望睇到行业有序竞争、健康发展,最怕两三家机构食掉过半份额嘅寡头格局。

    前段时间,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反垄断条款成为最大睇点。非银行支付市场寡头格局已成,监管断然不希望类似嘅事喺银行业重现。这两年围绕互联网存款、联合贷款嘅一系列新规,既掐灭   流量巨头凭流量优势重塑银行格局嘅野望,都阻断   地方银行借助互联网全国布局嘅希望。

    至此,只有全国性银行可以称得上“全国性银行”,竞争压力大大缓解。不过,就6大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而言,虽不再担心“第三方搅局”,内部竞争依然惨烈。

    作为全国性银行,发展战略必须紧跟宏观大势,宏观层面消费驱动取代投资出口,全国性银行都就绕不过零售转型嘅坎。但互联网时代嘅零售金融逻辑已经发生巨变,多数全国性银行并没有揾到零售转型嘅感觉,彼此之间嘅差距正以肉眼可见嘅速度拉开。

    银行股嘅选择逻辑

    回过嚟睇地方市场,一啲地方性龙头全国布局嘅希望破灭,反过嚟深耕当地市场。地方市场优质资源有限,全国性银行分走一杯羹,剩下嘅都只够少数几家本地银行过上好日子,竞争加剧、分化加速,是不可逆嘅过程。

    全国性银行,等网络效应为我所用

    全国性银行发力全国市场,必须依赖互联网、依赖金融科技,这已经成为共识。而线上渠道天然产生马太效应,不进则退,残酷异常,虽然流量巨头、地方银行等搅局者被挡喺门外,现有嘅十几个玩家都丝毫唔可以松懈。

    脱颖而出嘅秘诀,就是等马太效应为我所用,具体而言,就是率先喺全国范围内构建网络效应壁垒,走上循环递进嘅内生发展之路。

    网络效应壁垒以庞大嘅用户规模同强大嘅用户粘性为标志,实现途径则是优质产品服务同优势场景生态嘅全面融合,即产品服务足够好、场景生态足够深,且二者嘅融合足够有效。要实现呢个目标,必须对内推进数字化转型、对外拓展场景生态。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定系搭建场景生态,都容易上路却不容易做好。以数字化转型为例,底层账户数据嘅打通、敏捷化IT架构嘅搭建、创新驱动嘅机制文化等缺一不可;场景搭建则必须做深做透才有效果,必须持续扩大投入,用广度、深度嚟构建壁垒,非全国性银行、非财力雄厚者、非战略坚定者不可为。

    更加紧迫嘅系时间。一旦有机构率先达到网络效应嘅临界点,就会走上强者恒强嘅正向循环之路,后嚟者就好难再突围嘎啦。现阶段嚟睇,市场更加认可招行同平安银行嘅转型成果,据最新财报数据披露,两家银行APP注册用户均超过1.1亿户,月活用户均喺4000万以上,均搭建   较为完善嘅生活场景体系。

    以平安银行为例,依托集团汽车生态圈同医疗生态圈,持续投入,产生   较好嘅壁垒效应。比如车主生态圈,平安银行以车主卡加油打折为核心,同时搭载车险、车服务、积分互通等服务,实现对有车一族嘅深度覆盖。唯有深度覆盖,先能形成壁垒。截止2020年末,APP月活用户4033万户,其中生活场景月活用户占比超过54%。

    从市场估值上睇,两家银行嘅市盈率喺全国性银行中遥遥领先,呢种差距喺2013年仲不明显。某种程度上都表明,数字化转型本身会加速行业分化,市场会提前捕捉到分化信号,并将其反映到估值中。

    银行股嘅选择逻辑

    地方性银行,构建差异化壁垒

    就地方性银行而言,喺区域空间求发展,空间本就有限,市场只会关注数一数二嘅龙头。要成长为地方龙头,除咗要喺同本地第啲法人银行嘅竞争中脱颖而出,仲要必须成功阻击全国性银行嘅渗透。

    银行业务高度同质化,同全国性银行竞争,地方银行喺资金、人才、科技层面都不具备优势,唯一能依赖嘅就是差异化。喺《上市中小银行入面,潜藏住一批黑马》一文度,我列举   地方银行喺要素资源层面嘅相对优势:

    一是网点数量集度,区域覆盖密度行业领先,服务能力更强;

    二是长期扎根地方,具备“本土智慧”,同地方经济休戚同共,对风险有更高嘅敏感度同将控力;

    三是总行喺当地,决策链条短,创新更快、灵活性高,产品服务更具竞争力;

    四是股东以地方财政局同地方大企业为主,拓展当地业务同本地场景更具优势。

    资源优势只是客观条件,转变为业务优势才有价值,正确嘅发力点至关重要。

    喺对公领域,有望见效嘅系一大一小策略。所谓“大”,指依托股东资源优势,深耕地方关键产业同重点环节,食掉最肥美嘅一块业务;所谓“小”,指凭借密集嘅网点资源,向下发力小微金融。小微金融有难度,有难度才是壁垒,属于真正嘅差异化,业内已有成熟嘅展业模式,但好多银行更睇重短期业绩,没能持续推动,实属可惜。

    喺零售领域,须注重获客、活客两手抓。获客层面,除咗持续做好网点获客、互联网平台获客外,仲要要做好产品获客,尤其要重视代发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活客层面,需做深做透本地生活场景,打造入口,做好产品同场景嘅融合。

    同步仲应加大科技投入,投入力度至少向优秀同业靠拢(营收占比不低于3%)。同时,变股东资源优势为数据优势,加大本地政务财税数据拓展,并用好网点力量,推动线下信息线上化。只有喺数据层面产生壁垒,金融科技嘅投入才能更快见到效果。

    就现阶段上市地方性银行嘅估值水平嚟睇,大致分咁几类:

    高PB高ROE银行(如宁波银行),盈利能力强,差异化壁垒得到市场认可;

    低PB高ROE银行(如成都银行、贵阳银行),盈利能力强,但转型成果尚待市场认可;

    高PB低ROE银行(如杭州银行),业绩增速得到市场认可,但盈利能力尚有提升空间;

    低PB低ROE银行,业绩表现不突出,市场认可度都低。

    不过,考虑到好多地方银行仍处喺构建差异化壁垒嘅进行时,市场终局带有好大嘅不确定性,家阵时嘅市场估值水平并非对未嚟嘅准确反应。反过嚟睇,喺市场存喺估值偏差嘅地方,先有大嘅投资机会。

    银行股嘅选择逻辑

    最终演化逻辑:数字化、轻型化

    如上所述,喺竞争逻辑上,全国银行同地方银行存喺明确区别,前者强调网络效应,后者重视差异化壁垒,但二者都有一致性逻辑:数字化、轻型化。

    数字化转型,是所有银行嘅必经之路,无需赘述;轻型化转型,一度都是全行业热点,家阵时却仅有少数银行仲喺努力。

    实际上,数字化同轻型化缺一不可。

    只有匹配轻型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才能突破资本制约,真正放大数字化同科技嘅威力,打开估值嘅想象空间。

    以地方性银行为例,受地方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一啲银行仍处于规模驱动嘅快速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大。恰逢近年嚟存款回流叠加同业业务收缩,呢类银行嘅资金瓶颈尚不明显,但未嚟空间有限,好快就会跌入规模增长-补充资本嘅循环中。若唔可以及时轻型化转型,降低资本占用,未嚟想象空间必然有限。

    另一方面,只有以数字化转型为前提,先能超越贷款资源嘅稀缺性衍生出嚟嘅伪轻型化,走上真正嘅轻型化发展之路。

    市场一般用非利息收入占比嚟衡量银行嘅轻型化程度,其实并不准确。轻型化程度高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但反过嚟并不成立,受息转费影响,有一啲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好高,却并非真正嘅轻型化。真正嘅轻型化,只能以数字化为前提。

    总之,家阵时银行业已从增量市场步入存量市场,市场分化、竞争加剧,对投资者而言,选择投资标嘅愈发重要。总体嚟说,对全国性银行同地方银行应有不同嘅标准,同时仲应住眼于数字化同轻型化,先能揾到可放心长期持有嘅投资标嘅。

    本文由公众号“薛洪言微语”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薛洪言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3-15 20:07:08

  • 0
  • 0
  • 0
  • 152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