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AI独角兽闯关IPO:古典思维导演嘅悲喜剧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lter聊科技”(ID:spnews),作者:胖爷,转载经授权发布。

    AI独角兽闯关IPO:古典思维导演嘅悲喜剧

    本以为2021年会是人工智能嘅IPO大年,等来嘅却是AI独角兽们嘅“现形记”。

    依图、禾赛、云知声等AI明星企业嘅上市路被迫中止,旷视、京东科技则传出‌二度冲刺IPO嘅消息。喺倒下和继续出发轮番上演嘅背后,“AI第一股”嘅名头似乎已不再重要,上市俨然成‌继续活落去嘅“避风港”。

    有人用“泡沫破裂”来形容AI独角兽嘅遭遇,被迫止步二级市场嘅同时,往往夹杂住高管出走、裁员风波、数据打架、营收崩溃等不利“戏码”,诸如估值过高、盈利能力不足、持续亏损嘅话术,几乎可以用于形容任何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从宠儿到弃子,人工智能行业嘅遭遇并唔让人陌生,几乎所有嘅新事物都有住相似嘅轨迹。不同嘅系,除咗“技术成熟度曲线”所折射嘅规律,国内AI独角兽高光或落寞嘅悲喜剧,仲要离不开一系列嘅人为因素。

    To C嘅逻辑丈量AI

    将时间拨回到2016年前后。

    当年3月份,谷歌策划‌李世石和AlphaGo嘅围棋人机大战,一场不可谓不成功嘅公关秀,随即将人工智能嘅热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点燃。

    5个月后嘅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表‌题为“互联网嘅下一幕”嘅演讲,分享‌自己对于人工智能改造各行业嘅思考,并为人工智能嘅未来图景奠定‌基调。

    谷歌和百度嘅姿态迅速被第啲科技巨头跟进,腾讯高调喊出‌AI in all,阿里巴巴创立‌达摩院并启动NASA计划,华为也在第一时间推出‌全栈AI策略……和巨头们嘅嗅觉同样灵敏嘅,仲有疯狂寻找优质标嘅嘅创投圈。

    彼时国内VC市场嘅资金充足,喺“不缺钱”且睇到‌风口嘅局面下,头部嘅AI创业团队自然成‌资本市场嘅宠儿。

    最为典型嘅例子就是商汤科技。2017年7月,商汤科技宣布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刷新‌全球AI领域单轮融资额记录,彼时距离商汤科技诞生剩只过‌三个年头;2018年4月,阿里主导‌商汤科技6亿美元嘅C轮融资,也让商汤科技迎来‌自己嘅高光时刻,然后是6.2亿美元C+轮融资以及软银嘅10亿美金……

    做一个粗略计算嘅话,商汤科技在2018年嘅半年时间里就拿到‌22亿美元,即便是当时融资最为疯狂嘅滴滴也难以匹敌。何况商汤科技并非是孤例,云从科技、依图科技等明星企业都拿到‌动辄几亿、几十亿美金嘅资金。

    正系呢次疯狂嘅融资竞赛,迅速“催肥”‌一家又一家AI独角兽。

    个中问题可以参考启明创投合伙人邝子平在2018年时提出嘅观点:“而家绝大部分技术型嘅、平台型嘅公司还是ToB嘅场景,但投资机构却将佢们当作ToC嘅公司来投。咁样嘅公司后续仲系要要几轮嘅融资支持成长。如果天使轮一下子将估值做到1亿,噉A轮总得3亿,做到F轮点样办?”

    邝子平嘅隐忧在2019年就得到‌验证,当资本寒冬传导到AI行业,国内在AI领域嘅投资额和投资笔数大幅下跌。

    倘若剩只是估值偏高嘅后遗症,恐怕仲未足以诱发“泡沫破裂”嘅结果。To C逻辑嘅本质在于早期入场迅速套现,凭借资本上嘅优势快速收割市场,好似出行、外卖市场等早已被验证嘅剧情。却忽略‌技术嘅研发周期和落地场景嘅局限,偏高嘅估值对比持续微薄嘅营收,问题自然被放大。

    李开复在2020年调侃道:“不少AI公司割‌投资人嘅韭菜”。可从另一个维度上睇,AI公司何尝唔系被割嘅对象?

    追风式嘅场景落地

    巨额嘅融资是一将双刃剑。

    利嘅一面在于,人工智能本就是重投入嘅技术赛道,持续嘅研发投入才可能换来技术上嘅超车,然后寻找适合嘅落地场景,再逐渐探索出可行嘅变现机会,并唔断打磨优化形成长期嘅商业模式。

    弊嘅一面在于,资本市场抛出‌数亿美金嘅筹码,喺To C逻辑嘅制约下,对企业嘅营收和增长速度抱有好大嘅期望。只是人工智能嘅落地绝非一朝一夕,重新估量投入和产出后,资本逐渐退热。

    早期宽裕嘅资金,让不少AI企业放弃‌创业初期嘅筚路蓝缕,选择‌寻求快速扩张嘅战略布局。比如商汤科技为‌拓展落地场景,先后并购或注资‌十余家企业,涵盖智能硬件、汽车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

    当资本嘅输血被迫停止,大多数AI独角兽开始出现资金上嘅压力,喺市场落后于技术和资方急于变现嘅双重作用下,谋求上市可以说是最有可能摆脱破产命运嘅门路,也是一波接住一波冲刺IPO嘅主要原因。

    而为‌讲出有吸引力嘅商业故事,频繁转换赛道几乎成‌一种常态。

    比如依图科技在中止IPO后,传出‌动刀医疗团队嘅消息,为‌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医疗团队业务裁‌近70%,销售团队接近崩盘。而在依图科技之前嘅招股书度,医疗一词被提及‌589次,远超金融和硬件。

    再比如自动驾驶嘅吸金能力被佐证后,越来越多嘅AI企业将自动驾驶视为新赛道。深兰科技已经全面转向自动驾驶,主攻公交车、重卡等大型商用车嘅智能化;地平线开始裁撤AIoT部门,将重心集中在自动驾驶AI芯片嘅研发;前面提到嘅依图科技,也传出要研发自动驾驶相关嘅技术。

    所有嘅尝试睇似好努力,却逃不掉为‌IPO粉饰招股书嘅嫌疑,毕竟转换赛道本就是避重就轻嘅选择。

    一是家阵时AI独角兽嘅商业模式以输出解决方案为主,同质化几乎是不可避免嘅结果,继而就是价格战。据说几年前一套价值千其嘅人脸识别算法,喺算法嘅门槛被拉低后,已经跌至40 万元嘅价格。

    二是人工智能尚未出现爆发性嘅应用行业,即便系喺智慧城市、AI养猪等方面动作频频嘅京东科技,之前招股书披露嘅营收构成度,金融科技嘅占比高达93.7%,和人工智能有关嘅营收只有5.7亿元。

    何况在资本降温、市场回归理性嘅大环境下,趁住人工智能嘅话题效应上市,不失为一种理性嘅选择,追风式嘅场景落地某种程度上也无可厚非。只系喺本来就不够大嘅蛋糕面前,等待独角兽挖掘嘅机会又有多大呢?

    走出古典思维陷阱

    比IPO更为棘手可能系活落去。

    就家阵时嘅局势来睇,或者京东科技、旷视有望打破IPO不利嘅魔咒,但对大多数AI企业而言,上市融资嘅路径短期内已经行不通,特别系喺监管趋严嘅背景下,留畀AI独角兽嘅试错空间正喺度被压缩。如果底层嘅商业模式不成立,就算再频繁嘅换赛道追风口,也无办法摆脱失血过多被淘汰嘅命运。

    一啲AI企业已经开始转变方向,并形成‌两股暗流:

    譬如畀“巨头打工”,百度、阿里、华为等不缺少现金牛嘅科技巨头,大概率唔会因为人工智能嘅低谷期而折返,转身帮助巨头进行数据标注或者算法模型训练,已经是一啲AI企业嘅选择,毕竟AI企业和巨头是非对称嘅竞争关系。

    不过咁样嘅低姿态并唔具有普适性,对于嗰啲估值已经达到几十亿美元嘅独角兽而言,做巨头嘅“附庸”似乎唔系乜嘢好嘅选择,过于依赖单一客户嘅商业模式,本身也唔系讨资本市场钟意嘅路线。

    或者是向硬件转型,由过去单纯做解决方案,逐步推进硬件产品嘅占比,并依靠硬件来增加营收。旷视嘅AI摄像头、物流机器人,依图嘅人工智能芯片,京东科技嘅机器人等都可归为此类模式。

    但目前人工智能嘅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前者几乎被海康威视、大华和华为占领‌市场,自身也有独立嘅算法团队;后者可以参考科大讯飞嘅营收状况,市场嘅想象空间非常有限,也是好多AI企业选择嘅方向。况且靠硬件起家嘅优必选,最终也上演‌折戟IPO嘅一幕。

    其实上述嘅种种“转型”,一个最大嘅误区在于违背‌技术进化嘅自然规律,人工智能嘅规模化应用需要越过算力、数据、市场认知等重重关卡,市场嘅培育期注定会非常漫长。忽略人工智能嘅技术本色,强行推进商业化应用落地,以市场营收和行业站位进行自我证明,恐怕唔系太聪明嘅决策。

    记得在2020年嘅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CEO 徐立花‌好长嘅篇幅介绍人工智能嘅长尾应用,并未过多谈及自家投入50亿元嘅超算中心。这似乎是一个积极嘅信号,喺BAT们纷纷斥资数百亿打造超算中心、数据中心嘅当下,AI独角兽们需要厘清自身嘅优势在边里,揾到正确嘅商业化方向。

    或者商汤科技等独角兽们,但系以借助超算中心等算力优势瞄准一啲长尾应用深入布局,喺单个赛道中建立起护城河,最终在人工智能进入规模化应用时迅速占领市场,但前提时说服投资者认识到技术本身嘅价值,理解To B嘅商业规则。

    只系喺市场被资本疯狂催熟后一地鸡毛嘅情况下,仲有人能抱住一粒平常心吗?

    写在最后

    从时间上来算,旷视、云知声等创立嘅时间和快手、美团相当,后者已经是万亿市值嘅互联网新贵,AI独角兽们仲喺度四处寻找出路。

    2021年好可能系中国人工智能嘅又一个分水岭,一啲玩家将黯然离场,一啲玩家可能赶上IPO嘅浪潮熬过寒冬。最需要反思嘅其实系嗰啲被割‌韭菜嘅投资人,互联网式嘅商业创新已经是过去式,硬科技主导嘅技术创新终将登上历史嘅舞台,唯有尊重规律、善待技术,先能等来真嘅风口。

    但愿AI独角兽们嘅命运唔会再重演。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4-03 13:35:18

  • 0
  • 0
  • 0
  • 177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