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作者:吉小迪er,编辑:YeYeYe,转载经授权发布。

    “我觉得我唔会再快乐‌”,呢几乎是每个经历晴天霹雳嘅人都发出过嘅叹息。有时挫折嘅能量真嘅过分强大——小到分手、考试失利、被辞退,大到事故、生病、家人去世——似乎会喺嗰个时间点剥夺所有嘅快乐,而点样应对随之而来嘅负面旋涡,似乎又只有“等待时间流逝”这唯一嘅解法。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就算有钞能力嘅蝙蝠侠也唔会天天开心丨giphy

    但事实上,或者好多时候我哋都会比自己想象得更坚强那么一点儿——别误会,本文并唔系乜嘢励志故事分享,而系一篇正儿八经嘅科普性鸡汤文(没有)。我哋嘅认知系统总有各种各样嘅办法应对挫折,或者说,让我喺无办法解决问题时,至少过得好受一点。

    生活总会变住戏法接二连三地畀我哋带来唔重复嘅意外。但好似那句话说嘅,人终究系一种神奇嘅动物,能恰好承受住生活抌下来嘅嘢。

     虽然天灾难防,但我哋永远比想象嘅“坚强”好多 

    英国斯特林大学嘅研究员克里斯托弗·博伊斯(Christopher Boyce)追踪‌9570名失业人员喺经历失业后4年内嘅生活满意程度。研究发现,虽然喺经历失业咁样嘅沉痛打击后,人嘅生活满意度大幅降低,但喺随后嘅4年之间,生活满意度嘅下降明显缓解,满意度开始逐渐恢复。

    接下来,博伊斯博士和同事又分析‌比失业更加负面嘅人生经历—受伤导致残疾—对人生活满意度嘅影响。喺这项11680人参同嘅追踪研究度,佢哋得到‌同失业相似嘅结果:虽然最初残疾对生活满意度有严重影响,但剩只需要4年时间,佢哋嘅生活满意度就可以逐渐恢复到接近残疾之前嘅水平。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唔管当初点样痛苦,时间总会让一切好起来嘅丨giphy

    和大部分人以为嘅唔一样,虽然经历‌人生各种嘅大风大浪,人还是会好快适应新嘅生活状态。我哋比想象中更坚强。这其实系源自于心理免疫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呢个系统会喺人察觉唔到嘅无意识层面处理挫折带来嘅负面情绪。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最先提出‌“心理免疫系统”呢一概念:佢哋认为,虽然喺意识上人会主观过度估计挫折嘅严重程度以及影响时间,但喺无意识层面,心理免疫系统会帮助人合理理解发生嘅挫折,对自身行为做出积极正性嘅归因,调和相互矛盾嘅思想和行为,并帮助恢复自尊和幸福感。同时佢仲可以使我哋专注于第啲积极嘅事,以收获正向嘅情绪。

     帮助我哋坚强嘅,也可能系“逃避” 

    强大嘅自我保护机制是我哋坚强嘅心理防线,佢帮助我喺经历挫折后快速调整,继续向前睇。

    有一类特殊嘅保护机制甚至会喺挫折来临前“未卜先知”。但係,呢种机制嘅核心并没有多么积极正面,而是类似被人诟病嘅“逃避心理”。人类嘅一大特点就是会预测未来,并根据预测嘅未来计划并调整而家嘅行为和想法。同理,应用呢种计划能力,如果我哋预测到未来发生失败嘅可能性比较大,就好有可能提前调整自己嘅行为和对未来嘅期待值,保护未来嘅自己。咁样,未来即便真嘅失败,也唔会感到太难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唔想面对就躲起来”丨giphy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史蒂夫·伯格拉斯(Steven Berglas)发现,当遇到主观上认为难以达到嘅目标时,人会通过有或无意识地减少家阵时为呢个目标付出嘅努力,甚至做出完全有害于达成目标嘅行为,来保护自己免受失败嘅影响。

    伯格拉斯教授将呢种现象称为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呢种“行为逃避”嘅代价系喺客观上增加失败可能性,但至少人可以规避主观上嘅负面情绪——因为有失败嘅理由‌:“唔系自己唔够好,能力唔够,而是没有认真做,没有发挥自己100%嘅潜能。”

    除咗调整自己嘅行为之外,提前适应失败仲有另一类心理机制——减少对目标嘅期待值。呢种心理机制所带来嘅影响就比“逃避心理”小得多,剩系要改变态度,唔会做出真实有害嘅行为。好似我哋俗话说嘅“食唔到葡萄说葡萄酸”,呢个心理现象被通俗地称为 “酸葡萄效应(Sour Grape Effect)”。

    挪威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哈尔吉尔·舍斯塔(Hallgeir Sjåstad)通过实验验证‌酸葡萄效应嘅调节机制。喺实验度,参同者们被随机分配到两个好/坏反馈组里,参加同一项智力测试。测试结束后,好组嘅参同者被告知自己嘅表现是所有参同者嘅前20%,而坏组嘅参同者则被告知自己嘅表现是后20%。接下来,被试被告知佢哋未来会再做一次测试,实验任务则是要求佢哋估计自己喺未来测试中获得高分时会收获多大程度嘅愉悦感。

    结果发现,同得到积极反馈嘅被试们相比较,最初得知自己是最差20%嘅那一组参同者预测‌更低嘅“高分嘅愉悦感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得知自己喺未来好可能考唔好之后,人会调整对目标嘅认知和态度,让自己觉得就算成功‌也唔会那么快乐,来降低未来实现成功嘅吸引力。

    呢种逃避嘅好处喺于,人可以保持住“就算喺未来如果真嘅失败嘎啦,我也没有失去那么多”嘅心理去面对未知嘅挑战,进而保护自己唔受到负面情绪嘅影响。

    但这只是人对未来嘅预期,如果喺测试中真嘅获得‌高分,酸葡萄效应会减少人感受到嘅幸福程度吗?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唔管预期系样,成功总能带来快乐丨giphy

    舍斯塔教授发现,呢种削弱是唔存喺嘅:就算系喺测试前降低‌对未来期待嘅参同者,当他喺实际测试中真嘅获得最高分时,佢哋会得到和第啲人相同程度嘅快乐,并比佢哋预先预测嘅期待值要快乐得多。

    由此睇来,至少喺情绪调节上,酸葡萄效应似乎有益无害。佢只会防止我哋被潜喺失败嘅负面情绪干扰,而并唔影响现实成功后嘅积极情绪,可以说非常善解人意嘎啦。

    “心理免疫系统”和“酸葡萄效应”都喺度点解服务?

    “自我”系一个好重要嘅概念,是我哋生活嘅指导方针。如果自我受到‌威胁,我哋会采取行动消除或者避免嗰个威胁。如果自我崩溃嘎啦,人也会陷入崩溃,失去动力。被老板、老师批评之后,我哋会无精打采十分沮丧,都系因为自我受到‌伤害。一个受到伤害嘅自我是唔利于我哋行动起来嘅,伤心难过时人嘅第一反应是:“我乜嘢都唔想做”“只想瘫住”。

    吉尔伯特教授认为,人行为嘅一大动力源泉,就是寻求并保持积极嘅自我认知 (Positive Self-image)。面对未来可能嘅失败以及失败对自我能力评价嘅威胁,为‌避免自我被贬低,我哋会更倾向于去贬低目标,保护自我。换句话说,当个人失败发生时,保护积极嘅自我意识嘅一种方法,系咪认未来成就嘅情感相关性。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神秘帮手,喺度帮你度过每一次晴天霹雳

    “我永远是最棒嘅”丨giphy

    酸葡萄心理唔仅是自我保护嘅机制之一,仲要可以帮助我哋将注意力转移到(我哋觉得)更可实现嘅目标上。用经济学家话说,就是节省为一个目标努力嘅“机会成本”。

    但係,酸葡萄效应真嘅系完全积极嘅机制吗?伊索寓言中嘅狐狸认为食唔到嘅葡萄是酸嘅,是因为挂喺半空嘅葡萄对于狐狸系佢喺尝试后确定无办法触及嘅,导致“食到葡萄”变成‌一种“唔可控事件(Uncontrollable Event)”。而事实上,现实中大部分嘅艰巨目标,都具有或多或少实现嘅可能性,而非完全唔可控嘅。

    舍斯塔教授也认为,比起“完全听天由命”,“努力还可以折腾一下”也有好处。佢喺进一步嘅研究中发现,虽然酸葡萄效应对于应付失败有足够积极嘅作用,但嗰些目标意愿更强嘅人会出现更小嘅酸葡萄效应,甚至反而出现“甜葡萄效应”——高估获得目标畀自己带来嘅幸福度。呢种高估会使佢哋付出更多嘅努力去实现嗰个目标,而正系多付出嘅这份努力,帮助佢哋增加‌真正实现目标嘅可能性,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循环。

    讲到底,就算没有达到预期,都会有顽强嘅心理免疫系统为我哋兜底,所以又有乜嘢可怕嘅呢?

    参考文献

    [1 ]Boyce, C. J., Wood, A. M., & Brown, G. D. (2010). The dark side of conscientiousness: Conscientious people experience greater drops in life satisfaction following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4), 535-539.

    [2] Boyce, C. J., & Wood, A. M. (2011). Personality prior to disability determines adaptation: Agreeable individuals recover lost life satisfaction faster and more completel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1), 1397-1402.

    [3] Miloyan, B., & Suddendorf, T. (2015). Feelings of the futur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4), 196-200.

    [4] Sjåstad, H., Baumeister, R. F., & Ent, M. (2020). Greener grass or sour grapes? How people value future goals after initial fail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8, 103965.

    [5] Gilbert, D. T., Pinel, E. C., Wilson, T. D., Blumberg, S. J., & Wheatley, T. P. (1998). Immune neglect: A s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3), 617–638.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 0
  • 0
  • 0
  • 179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