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静思,36氪经授权发布。

    如果你是HR或者应聘者,看到下面这份简历的基本信息,你会给他发offer或者认为他是你的竞争对手么?

    曾被亲生父母抛弃由他人收养

    考取了一所非名牌大学后读了半年就主动退学

    在某段时期内频繁跳槽

    还晃荡去了印度并逗留了一年

    有阅读障碍

    请问,你觉得他有戏么?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18岁的乔布斯申请惠普工作时的简历)

    这位应聘者的名字是史蒂夫·乔布斯

    我们现在常用的招聘系统建立在上个世纪,通常作为应聘者,一味迎合过时的招聘系统寄希望于胜出,那你可能会成为沧海遗珠。

    今天向大家介绍三个应聘的奇招,让你不走寻常路震惊招聘官,迅速拿下一份工作。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静思

    奇招一: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个人经历

    作为求职者,我们在面试时经常被问到这类问题:“你为什么想做这份工作?”、“你为什么觉得这份职业/这家公司适合你?”

    通常多数人的回答就像背诵官方答案一样,从专业、经历、热情、潜力等方面说一通,要么就是找到面经,熟练地背一遍。

    这种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的答案真的让HR对你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想要被记住,就要从非常个人的角度去挖那些你是得到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的人生故事。

    在英剧《公关》里,有一位做了五年全职妈妈的女性去面试一家公司经理个人助理的职位,一开始她按照“面试技巧”里常用的列相关经历来应付。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显然她的相关经历让面试官不满意,于是当场婉拒了她。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这位女性索性用过去五年自己作为全职妈妈如何照顾两个孩子、维持家庭正常运转、并照顾自己有自毁倾向的妹妹这些个人故事做例证,来向对方证明自己做一个人的助理完全绰绰有余,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正是这份“私人订制”、无法炮制的个人故事和经历,说服了面试官给她发了offer。

    影视剧里有夸张和乐观的成分在其中。但这位全职妈妈运用的personal story面试经历告诉我们:

    符合要求的候选人不少,但那些独一无二且还符合要求的候选人更容易令面试官下决心录取你。

    因为在如出一辙的答案面前,Personal story能够让你成为你,被记住。

    为什么要来北京工作?曾有什么个人经历影响你做出这个决定?而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大城市的魅力和工作机会;

    为什么想当会计?出自“会计世家”的你受到过怎样的熏陶?或者你对数字的痴迷远大于对人?

    不要流于表面、寻找符合标准答案的回复,而是用你的故事向面试官展示你是一个生动的、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人。

    奇招二:突出你的能力,而不是经历

    Jason Shen是三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两本书的作者、奥巴马政府时期总统创新研究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拥有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学士和硕士学位。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在的第一份工作是应聘美国一家专注于手工、复古物品和工艺用品的电子商务网站公司的的产品经理,但当时的他完全没有产品经理的经历,只有象牙塔里学到的DNA复制与光合作用知识。

    当时他应聘的这家公司即将上市。

    为了拿下这份工作,他把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书一行行认真地读,然后自己摸索着建立了一个网站,其中包括他对这个公司的分析以及四个关于产品特色的新点子,随着简历一起发送出去。

    公司的项目团队积极地研究了四个点子中的两个,并对第三个也进行了慎重考虑。最终他得到了这份工作。

    Jason Shen的求学经历对他拿到这个offer几乎没有帮助,因为他并没有找和专业对口的工作。

    与项目经历相关的销售、市场营销、策略、电脑编程等知识,都是靠他自学、询问、自我摸索完成的。

    他没有符合工作要求的经历,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创建与应聘公司相关的网站、并提出产品新点子——证明了自己是符合要求的候选人,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

    现在有多少毕业生能真正做着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恐怕真的不多。

    这意味着作为求职新人,我们必然是缺乏相关经历的(只要你找的是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对于缺少相关经历但又特别想拿下某家公司某个职位的人来说,直接交活——你对提升这个职位价值的想法、解决公司目前某个难题的建议、或者做出初级产品模型……

    这些“真刀真枪”胜于面试中的陈述和解释。

    Jason Shen曾说过,“当面试官没有看到求职者作为一个人完整的一面时,对我们的评判总是有失偏颇的。突出你的能力,而不是经历能够让你成为面试官眼前一亮的人。”

    只要你投入去做了,赢的局面就很大。

    奇招三:成为机会制造者

    上面说的两招都是针对“正常”的求职者,也就是你需要隶属于某个机构,在那里天天打卡上下班、按月领薪。

    “正常”的求职者需要面试建议、练习和辅导,会想尽办法去润色求职简历,让简历看上去漂亮,好在下次求职中抬高身价。

    我们多数人都是“正常”的求职者,做着一份自己没太多热情的工作,积累几年经验后在简历上添一笔,然后换个地方撸起袖子继续干。为简历好看而工作,然后用工作去换取一份薪水。

    但沃伦·巴菲特曾说过“为了让简历好看而工作,就跟节省着性生活等老了再用一样。”这种思维只会让我们一直被动、辜负自己的潜力。而那些取得耀眼成就的职场人,多数是机会制造者。

    Scott Dinsmore是Live Your Legend职业规划社群的创始人,这个社群里有来自160个国家的近七万职场人。

    Scott 在最初创办这个社群时完全出于个人爱好,投入大量精力却不赚一分钱,直到社群零增长的状态持续了四年,他想是不是该放弃了?

    后来他们搬家到旧金山,在那里他碰到了“靠写博客也能每年支付起全家两次欧洲游”的朋友、认识了一些热衷在博客和网上表达自己想法的人,他觉得这是一份值得自己投入的事业,于是开始认真对待它。

    Scott花了大量时间去接触上面这些人,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健身运动、交流取经。六个月的时间,他的社群规模增长了10倍;一年后增长了160倍。

    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上万的人次使用这个社群。这个社群不仅把志同道合者联结到一起,还成就了Scott的事业。

    Scott初到旧金山的那些经历正是一个机会制造者的表现。成为一名机会制造者能够让你把职业生涯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让“行业”、“公司前景”、“风口”、“大环境”、“红利”这些因素牵引自己。

    千万不要以为Scott只是在旧金山结交“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就成为了机会制造者。

    《福布斯》专栏作家Kare Anderson在《Opportunity Makers》这本书里对机会制造者的三条准则做了陈述:

    他们凸显自己的优势、寻求典范;

    他们参与不同的圈子;

    他们认真交流对话,让话题围绕共同兴趣展开,寻找合作的机会。

    并不是只有创业者、自由职业者才能成为“机会制造者”,“机会制造者”不是某一类人,它更像一种方法论,适用于任何职业。

    比如一个“正常”的记者,会做好采访、按时依据选题完成每篇稿件。

    而一个“机会制造型”的记者,会关注“圈外事”,某些领域里事情发展的趋势、文化、生活方式、群体;还会坚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稿件让读者知道趋势对生活的影响。

    无疑后者在职场生涯取得成功的胜算更大。

    “工作不总是痛苦的,还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这个想法是进入繁荣的现代社会后才出现的,过去的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糊口。

    身为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当我们谈到工作时,以报酬作为重要动力之一。

    没错,但如果能多考虑一下创造性、挑战、所有权、自我意识、自豪感等因素,你获得offer和取得职业成功的概率都会更大。

    今日互动

    你有哪些记忆犹新的面试经历?

    失败的面试千篇一律,成功的面试都是私人订制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已出版《 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 0
  • 0
  • 0
  • 181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