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转载:本文嚟自微信公众号“TopMarketing”(ID:TMarketing),作者:TOP君,转载经授权发布。

    315之后,人脸识别技术下嘅隐私泄露现象令人毛骨悚然。当人类面孔暴露于充满摄像头同屏嘅5G世界,我哋该问嘅都许唔系“你嘅脸被偷‌吗?”而是“你嘅脸被偷‌几次?”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黑镜》剧照

    人脸识别出完整画像、默默凝视住“你”嘅摄像头…呢啲在英剧《黑镜》中被用嚟反讽嘅技术却在现实中有‌真实写照。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黑镜》剧照

    当“你”走进商场、零售店、柜台…试用、体验或是一撇而过,不知不觉中镜头不仅记录下一切行径,仲要偷走‌“你”嘅人脸信息。比起最近引发争议嘅“设备号”,人脸似乎更“好用”,毕竟手机最多三五年就该换嘎啦,而脸却是永耐信息。

    事实都正是咁。早在2年前,数字广告公司Sizmek嘅中国区总裁就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讲道,人脸识别可视为一个ID,借此做大规模嘅匹配,打通线上同线下。此外,人脸识别仲可以探知用户嘅表情、情绪同目嘅,比设备号更智能。

    当面孔像数据一样被打上编号同标签,面部表情、年龄身份、消费习惯全然掌握,而呢一切却从未征得本人同意,这似乎已成为商业利益之间不可言说却互相知晓嘅秘密。

    大数据时代,“人脸”成线下精准营销嘅“完美数据”?

    “消费者只要进‌其中一家店,就会被摄像头抓取并自动生成编号,以后顾客再去边家店,去‌几次商家都会知道。”

    寻日嘅315晚会上,记者曝光‌科勒卫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嘅乱象。科勒在全国上千家门店都安装‌呢种抓取人脸嘅摄像头,而顾客在进店到访时却并未被告知。

    呢种摄像头嚟自苏州万店掌公司,根据官网介绍,这是一家聚焦零售数字化运营同营销服务嘅SaaS服务商,为企业提供视频巡店、客流统计、热点分析、流程管理等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同转化率。

    根据万店掌官网嘅产品宣传手册,目前该公司业务已经服务‌1000多家品牌,30万家门店。除咗科勒之外,特斯拉、MaxMara、嚟伊份、名创优品、戴尔、京东以及今日曝光嘅喜茶都用‌其产品。而万店掌相关人员都表示,该平台目前拥有嘅人脸数据量已经上亿。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万店掌部分品牌客户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产品手册中都几次提到人脸营销、人脸客流、人脸数据等信息。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产品手册中不同型号嘅智能人脸同客流分析仪

    从其产品手册嚟睇,人脸识别主要用于嚟客分析、互动营销、广告推介、黑名单同人脸签到等功能,喺“用户案例”一栏度,戴尔、vivo、翼蓝数码都在名单之列。显然,个性化营销需要个体级别嘅数据,喺线下零售场景度,人脸就相当于网络广告中嘅“设备号”,通过人脸识别输入同输出信息,实现线下嘅个性化推荐。呢种个体级别嘅数据具备可识别性,已严重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益。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而在客流分析层面,同样具备人脸客流功能,商家剩系要要将摄像头安装在门店入口或收银台处就能生成客流画像同分析,这其中都有可能包含个体级别嘅数据。根据官网信息,宜家、欧时力同Only都在使用这项服务。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此外,根据产品手册,科勒卫浴使用嘅系万店掌嘅“家居新零售解决方案”,抓住企业以“会员营销”为主嘅私域流量野心,“人脸识别”成为其中嘅根基。从流程图中可以睇出,不论是会员、熟客定系首次到店都会被识别同记录。你嘅一次好奇探店,都许都在为商家嘅精准营销贡献一条人脸数据。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截取自万店掌产品宣传册

    使用这项服务嘅品牌并唔在少数,除咗科勒,方太、宜家、海尔智家、TATA木门等知名品牌都系使用者。喺人脸数据产业链度,科勒都许只是冰山一角。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当然,除咗万店掌,记者发现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雅量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同样都在提供人脸识别摄像头嘅服务。无锡宝马4S店就被爆出使用瑞为嘅人脸识别摄像头。悠络客电子科技嘅经理向记者透露,呢种摄像头已经安装‌几十上百万个嘎啦。

    此外,记者在全国多地先后调查‌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嘅商户,发现访客嘅脸部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

    其实,人脸识别摄像头早就在售楼处被大范围应用嘎啦。根据央广网在上年11月份嘅报道,人脸识别已成售楼处标配,前台、沙盘、展示板等重点停留区域均会安装摄像头。一方面,主动到访嘅客人绕开‌链家、我爱我家等中介,意向更高且获客成本更低;另一方面,用于区别用户畀予不同程度优惠,类似于网络平台嘅“大数据杀熟”。

    目前,科勒卫浴已拆除摄像设备,MaxMara则回应其摄像头仅提供到店人数,喜茶都表示并未使用人脸识别功能。

    万店掌创始人周圣强声称公司仅帮客户作分析以改善经营,相关数据唔会泄露同保留。不过万店掌相关人员却在先前话,该平台目前拥有嘅人脸数据量已经上亿。

    此外,从其产品手册中睇,人脸识别技术嘅核心目嘅就是做个性化营销,噉么个体数据嘅保留就变得十分必要。

    最后,退一万步讲,未经允许获取个体级数据本身就已不合规,特别是脸部呢种永耐有效且具备鲜明可识别特征嘅“数据”用于商业营利已经违反‌《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万店掌只是其中个体,通过摄像头“窥探”人脸数据嘅行为应该坚决抵制。

    互联网时代,面部识别只是“基操”

    除咗线下零售嘅“偷窥”,人脸识别早已成熟应用于各大使用场景中。虽然在网上,人脸识别技术通常会事先征得本人同意,但我哋上传到网络上嘅照片、视频、AR扫描在技术上都有可能被保留同再利用。目前嚟睇,人脸识别在日常生活中嘅使用场景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身份验证。利用人脸唯一性防止身份被顶替、假冒,同时都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国家层面上,机场、火车站、健康宝、银行等基础设施都已大面积普及人脸识别,方便人民出行,事先征得用户同意且一般不具备隐私泄露风险。

    都有一啲第三方机构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身份信息,例如好多小区入面嘅刷脸门禁、支付宝公积金查询功能入面嘅人脸识别都系要求身份核实,虽然目嘅系为‌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但用户依然可能面临人脸数据被企业泄露用作商业化嘅风险。例如人脸识别独角兽旷视科技就曾身陷隐私旋涡中。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二是娱乐体验,即AR特效、AR试妆、换脸软件乃至上传到社媒平台嘅自拍、视频都可用于人脸识别。喺娱乐功能下,免费功能背后瞄准嘅不仅是体验嘅升级更是用户数据积累下嘅精准营销。

    例如前几年一度爆火嘅换脸软件ZAO就曾将Ai换脸技术推向市场,通过冗长嘅用户协议,一方面以上传照片免费享受换脸服务为由获取用户肖像权,另一方面将侵权责任转嫁畀用户。免费体验嘅“蜜糖”为用户嘅肖像信息带嚟‌极大风险。如果ZAO没有被下架,免费服务下庞大嘅人脸数据将好容易被再利用,成为营销工具。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此外,AR特效、AR试妆、肤质检测等功能都越嚟越受市场欢迎,呢啲功能都系基于人脸识别技术。例如AR试妆无论在线上试妆定系线下体验都可以够覆盖,通过追踪面部关键点实现“一秒上妆”嘅效果。背后目嘅不仅在于提升购物体验,更在于获取消费者数据,从而进行更精准地导购。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TOP君发现,市面上一啲AR软件公司已经针对美妆新零售行业形成包含人脸识客、AR虚拟试妆、肤质检测、产品推荐、互动游戏、后台数据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这意味住,每一个采用AR试妆嘅顾客,其人脸数据都有可能被系统保留,并用于后续营销。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诚然,数据驱动时代下,一方数据往往成为企业长线增长嘅资本。线下零售较线上更难获取用户数据,因此门店才会想出各种“黑科技”嚟实现商业增长,于是,喺我哋出行逛街嘅不经意间,隐私信息就被收集同利用。虽然好多时候,数据是通过用户协议被“光明正大”地获取嘅,但大部分用户并唔会通篇仔细阅读,无办法意识到自己面临住数据隐私被泄露嘅风险。

    而家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苹果已经开始对IDFA获取实行限制政策,促使App明确告知数据收集同使用目嘅,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对于人哋而言,人脸比设备号更重要,面部信息嘅安全问题都应受到同等甚至更严格嘅规范。

    数据驱动下,巨头都难抵人脸诱惑

    在海外,即便面临更完善嘅法律同监督,一啲科技巨头都曾因“人脸识别”而身陷舆论同惩罚之中。

    最大嘅隐私案非Facebook莫属。2015年,Facebook因人脸识别涉嫌违反隐私法被美国伊利诺伊州用户告上法庭。这源于Facebook上一项“圈选好友”嘅功能(Photo-tagging),用户上传照片至社交平台后,照片会被后台自动扫描,曾出而家过往上传照片内嘅好友就会被识别出嚟,并在新上传嘅照片中被圈选,以此在好友之间创造更多联结。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Facebook上Photo-Tagging功能

    但係,Facebook在推出该功能之前并未取得用户同意,因此违反‌伊利诺伊州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案,最后Facebook支付6.5亿美元巨额赔偿。

    同样,索尼嘅人工智能机器狗Aibo都在伊利诺伊州被禁止出售,原因在于索尼在Aibo嘅鼻子上安装‌摄像头,用于识别不同用户从而据此做出不同反馈。此外,Snapchat都曾因为人脸识别而被起诉。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SONY Aibo

    上年,IBM公开表示将不再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这源于2019年其发布嘅一套包括100万张面孔嘅人脸识别数据库,用于帮助开发者训练基于AI同神经网络嘅脸部识别系统,提高AI在脸部识别方面嘅多样性同准确性。但係,此后IBM却被曝出用于训练模型嘅这百万张人脸实则嚟自图片分享网站Flickr,并且呢啲图片并未征得用户同意。由此,使用IBM数据库嘅微软、谷歌、亚马逊都被告上‌法庭。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在生物识别隐私保护方面,伊利诺伊州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案可谓是世界上最严格嘅隐私法,此外,上年生效嘅美国《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案》都将生物识别隐私归为个人信息。

    在人脸识别领域,我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是发生在2019年,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擅自修改合同,要求当时已经办‌年卡嘅郭兵将入园信息从指纹识别改为脸部识别,最后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但在当时,法律嘅判定更多基于“违约”,而非人脸信息嘅价值。

    上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发布《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则是在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上做‌细化,个人基因、指纹、声纹、掌纹、耳廓、虹膜、人脸/面部识别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都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结语

    奈飞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讲道,“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噉你就是被卖嘅产品。”从最初交换线上数据,到而家指纹、瞳孔、脸部…乃至身体中嘅第啲零件都都有‌编码,人类个体似乎都在成为大数据嘅一部分。

    315曝光背后,人脸数据比设备号更诱人

    好多人认为315是一场品牌公关战,声讨品牌个体之责,但个体背后嘅行业乱象更值得关注。简历泄露、人脸数据被收集…从十年前嘅食品安全至而家嘅信息安全,我哋充分有理由相信,后互联网浪潮度,信息安全同隐私保护早应成为核心命题。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3-17 10:35:23

  • 0
  • 0
  • 0
  • 18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