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人人都系数字仓鼠:我哋为何越来越钟意将信息存储到网上?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Lilyann,转载经授权发布。

    你系咪钟意将所有嘅照片、视频、文档、表格、作业、课件全都分门别类地归档好,然后从手机复制到电脑,从电脑备份到网盘,再折腾到移动硬盘,就算平时唔会特意翻睇,也舍不得删掉。如果是咁样嘅话,你可能系一只典型嘅“数字仓鼠”。

    网络时代,我哋通过各类技术储存信息和记忆,将佢们数字化,当生活嘅瞬间定格成为一个一个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命名嘅文件夹,这背后反映出系样嘅媒介心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媒介同数字记忆嘅角度,讨论将个人记忆档案化嘅价值,以及呢种行为对作为“遗忘动物”嘅人类有何影响。

    点解要选择做数字仓鼠?

    数字仓鼠有边啲魅力?笔者在社交平台上共收集‌14位网友嘅想法,分别进行线上对话后发现,大家嘅目嘅同表现不尽相同。概括而言,分为情绪性同功能性两大类别:

    数字记忆能使人获得一定嘅情绪代偿

    有12位网友反映,及时归纳资料,上传到本机或云端,能够迎合佢哋嘅心理诉求。例如,“舍不得扔,所以保存”带来嘅怀旧感;“买‌不止一个大容量硬盘存同自己有关嘅各种文件,每次睇都会勾起意外之喜”嘅惊喜感;“分门别类收纳照片和视频,将回忆嘅拼图在数字世界拼凑完整”,获得集邮式嘅成就感;“将文件备份到网盘,怕有朝一日会用到”嘅安全感;

    以及,较为有趣嘅系,“由于自己比较难记住对方嘅脸,所以才想将生活中嘅细节都记录下来”,通过数字技术来帮助人脑记住更多维度嘅回忆,也增添‌一份真实感。

    更加特别嘅系,仲有一位受访对象提到,建立待办收藏夹嘅行为也是数字仓鼠症嘅体现,虽然并非收藏回忆,而是记录未来希望完成嘅计划,心愿越积越多,唔会刻意删除,“这也系一种希望自己未来变得更好嘅期许感”。

    人人都系数字仓鼠:我哋为何越来越钟意将信息存储到网上?

    数字记忆能够提供功能性支持

    有3位网友也提到‌数字记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畀予嘅真实帮助。例如,将照片排序上传备份,易于后续翻睇查找;留住每一期嘅论文同文献积累,这是之后做类似选题时嘅前置基础材料;受“工作留痕”嘅思维影响,定期会对已有嘅材料重新梳理,进行阶段性复盘同总结。

    通过采访,不仅能够基本总结出以上“数字仓鼠症”嘅具体表现,而且也反映出呢种行为嘅本质同类别划分:其本质上系一种对数字资料嘅堆砌,按照时间分类,但系分为对已有具象记忆(如照片、文件、录音等)嘅收藏,以及对未发生嘅抽象计划(如计划表、心愿单等)嘅陈列;按照公开/私密性分类,也有个人电脑、云端、公共网络等媒介载体之分。

    不过,数字仓鼠也并唔系全盘上传、存储自己嘅记忆到云端。这其度,个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数字记忆进行再加工。具体表现为筛选(比如有位采访对象会根据文件蕴含嘅情感价值来判断系咪存储)、删除(当遇到信息非常无用、内存不够、更换手机时)、重新梳理等。

    媒介点样影响‌数字仓鼠嘅记忆存储?

    如上所述,数字仓鼠可以上传资料至本机、云端同公共网络等载体,受当今嘅媒介互动方式影响,下文主要讨论后两种选项,这也是影响数字媒介记忆最为显著嘅场域类型。

    在讨论之前,首先需要认识下“媒介记忆”嘅概念。

    天普大学新闻同传播学院教授卡罗琳·基奇(Carolyn Kitch)提出‌“媒介记忆”(media memory)嘅说法,以此探讨媒介系点样通过扮演“记忆代理人”嘅角色,同社会第啲领域互动 [1] 。

    但在后续嘅研究之度,“媒介”嘅概念不断泛化。例如,既有对于以影视作品、漫画、小说等以文化为主嘅信息载体嘅样本分析,也有对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嘅样本分析,当下仲有对社交媒体、公共社区等网络舆论场嘅样本分析。由此而辐射出嘅记忆类型大有不同。

    有研究者指出,“媒介记忆嘅边界需要适当收缩”、辩识“媒介”同“媒体”嘅细微差别。喺此基础上,相比“媒体记忆”更多强调机构化嘅新闻媒体进行嘅记忆实践活动,“媒介”指嘅则是传递信息嘅中介,具备作为平台同工具嘅物理功能而非社会功能,而“媒介记忆”对应嘅系“非机构化、一般媒介嘅记忆活动”。社会上嘅草根式个体将生活经历整理上传至网络,这也意味住,喺媒介嘅载体之下,自我嘅数字记忆随之被生成。

    而在其度,平台嘅助推力量不可忽视。复旦大学教授邵鹏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媒介记忆”研究嘅传播学者之一,他指出,喺人将需要记忆同保存嘅内容上传到媒介空间嘅过程度,“媒介嘅功能正喺度发生蜕变,由原先嘅信息生产中心正逐步演变为信息记忆中心”。[2]

    特别是社交媒体,正喺度使用各类策略提高同扩大媒介记忆效率同成果:云网盘帮助智能整理“图片故事”、微信支持通过选择日期快速查找某一日发布嘅社群内容、QQ空间相册自动生成回忆功能……

    全媒派往期文章点解而家嘅社交App特别钟意提醒我哋回忆过去?曾提到:“随住时间嘅流逝,帮助用户追溯过去嘅记忆也成‌好多媒体、平台同智能设备嘅彩蛋型功能。”[3]概括而言,平台通过优化储存同传播记忆嘅方式引导你成为数字仓鼠,这主要体而家以下两个方向:

    凝炼同内化

    如同联网版嘅“日记本”同“文件夹”,鼓励个人在其中进行私密性嘅记录,并通过特定嘅产品功能帮助用户提升记录效率。例如印象笔记,用户能够在其中记录日常笔记,并通过添加到固定嘅笔记本、标签等方式将其整理分类;再如百度云盘,用户设置自动备份,则会将手机端嘅资料上传至云端,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等维度智能生成故事相册,便于对回忆快速回溯。

    以及各类社交媒体上线嘅一系列“私密收藏夹”“私密豆列”“仅自己可见”等功能,使其成为用户嘅记忆存储器,喺公开嘅社交场域中保有一方私密净土,亦或再通过智能储存技术呈上回忆合集,引导用户将对个人往事嘅共鸣同共情,转变成为对App嘅亲切感,提升使用好感度。

    在呢个程度上,产品本身无疑也具备‌“铭刻媒介”嘅属性,同人脑一同,对个人嘅记忆留下痕迹。

    引导个体进行表达

    无论是“记录美好生活”嘅抖音,仲要是“记录世界记录你”嘅快手,“记录”嘅功能被反复强调,成为好多内容产品倡导嘅理念同用户行为。

    正如麦克卢汉所讲:“一个媒介成为另一个媒介嘅内容”。互联网时代,呢种观念更突出地表而家,无论是传统媒体,仲要是个人用户,都通通成为‌网络媒介嘅内容。因为记忆一旦被诉诸表达,佢就脱离‌“单机”模式,具备‌社会属性,成为集体或者社会记忆嘅组成部分,而我哋作为媒介本身,连同回忆一并成为‌平台媒介嘅内容。

    无论是我哋收集生活碎片,喺微博上发布vlog,仲要是每月固定梳理做过嘅事,将月度回顾文章上传到豆瓣,都或多或少体现‌“数字仓鼠症”嘅特质——对数字资料进行收集堆砌同再加工。

    而平台方通过引导用户将本可以内化嘅记忆进行外在表达,也是希望我哋嘅数字记忆能够成为产品嘅算法土壤,从而更加细致地勾勒用户画像,为我哋推送更加精准嘅内容。

    按照邵鹏教授所言,“各方通过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媒介技术记忆人类嘅全部生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标志人类记忆正喺度进入媒介记忆4.0时代,从争夺记忆控制权到更加智能嘅争夺记忆主导权。”[4] 

    人真嘅需要呢种“数字记忆”吗?

    毫无疑问,定期对个人资料进行保存是良好嘅收纳习惯,有序整理更是“数字极简主义”嘅另一种体现,但係,将呢种记忆嘅“保管权”备份或者交由数字空间保管还存在边啲更深远嘅影响甚至风险?

    主动收纳数字记忆体现‌“记忆权”嘅需要

    自2014年出现“数字遗忘权”嘅呼声以来,喺网络环境下点样平衡同保护个人隐私一直是讨论嘅核心。其度,以以色列学者Noam Tirosh为代表嘅学界知识分子们提出‌“记忆权”嘅重要性:“社会对遗忘嘅抗拒比对‘难以遗忘’嘅恐慌来得更早”[5] 

    而随住数字收纳理念嘅日益流行以及上文提到嘅平台助推,而家我哋不断地创造住关于自己人生故事嘅“数字档案”,特别是将其分享到社交媒体后,也相应激发‌“被记住”嘅需要:试问,当你在网络上浏览‌各式丰富多彩嘅vlog同plog之后,系咪会产生边怕只有一丁点“我也想试试”嘅欲望?

    在某啲时刻,呢种连结性甚至使得“记忆”变为‌一种义务,似乎生活嘅每个瞬间在真实经历过之后,也理应被同步记录在硬盘、云盘、个人社交网站中。

    执迷于“建档”会导致本末倒置

    例如食饭前需要先拍照、去旅行要时刻拿住云台拍vlog等等,呢类行为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却喺一定程度反映出,喺呢啲场合度,记忆前置于主体生活本身,这也应和‌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嘅“档案狂热”(archive fever)一词。同之相关更加极端嘅现象则是,“食饭最重要目嘅系拍照打卡、旅行嘅终极目标是发朋友圈”,为‌展示而记录,而这会使得一种名为“反记忆”嘅倾向出现。

    所谓“反记忆”其实系大脑进行遗忘嘅一种生物机制,指嘅系我哋嘅神经元能够产生同记忆形成时出现嘅电波完全相反嘅电流,从而“冲洗”掉最初形成嘅记忆。[6]

    进一步讲,既然“电子建档”成为我哋保存记忆嘅有效方式,噉么,嗰啲没有进入我哋叙事框架嘅生活点滴,会有更大概率被人为嘅忽略或者遗忘。例如,喺我哋剪辑旅行vlog嘅过程度,有啲片段会因为不符合视频走向被废弃掉,而喺我哋后续反复观睇成品嘅过程度,我哋对于已删除之物嘅印象会越来越淡薄。

    同理,为方便起见,人可能唔会将资料精细化归档,这也会导致无办法展现记忆嘅全貌。呢种二次加工嘅过程,也是选择性记忆嘅过程,而这对我哋嚟讲,无疑是增加‌“我哋嘅真实记忆被电子记忆误导”嘅风险。

    “遗忘”嘅意义被改变

    传统意义上,我哋对“忘记”嘅理解是,随住时间流逝,某啲印象深刻嘅往事被自然放下,想念次数减少,边怕是时隔良耐后想起,也唔会夹杂太多嘅个人情感。

    而伴随住数字技术对记忆嘅强化,如果说储存意味住“记忆”,噉么“遗忘”则对应嘅系按下删除键。当“遗忘”嘅主体由人变为网络嘅存储空间,这会导致一种有趣嘅纠结状态:有时,我哋不敢干脆利落嘅遗忘;有时我哋又敢于心安理得地遗忘。

    前者指嘅系,当记忆变得有序可视化(以照片合集、排序好嘅文件夹等载体出现),我哋可能会出现“数字超忆症”嘅表现。于是,对于嗰啲可能会导致难过或焦虑嘅文件,我哋会秉持住保存记忆嘅义务同习惯,将“删除”呢个行为赋予‌“缺损人生记忆”嘅重要意义。由此,我哋并唔敢随便遗忘,即便呢啲记忆是负面嘅。

    而后者指嘅系,喺而家信息爆炸嘅时代,我哋嘅记忆力不断受到挑战。相比数字媒介嘅强大记录功能,人脑则显得容量有限又不够便捷,既然信息以微秒为刻度飞快地更新住,不如索性通通交畀网络服务器。

    英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咁样评论现代性同遗忘嘅关系:“因信息过剩而导致嘅遗忘本来只发生在知识丰富嘅阶层,但随住大规模嘅档案化和信息技术嘅革新,遗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嘅一大特征。”[7] 似乎也是因为媒介技术提供‌强大嘅存储、备份同搜索能力,使得我哋对周遭嘅记忆“有恃无恐”地遗忘。喺呢个意义上说,记住一切嘅互联网让我哋敢于遗忘。

    媒介技术嘅迅速发展同平台产品嘅不断助推催生‌愈来愈多数字仓鼠嘅出现,及时收纳有助于我哋思路清晰,也不失为一种对自己生产嘅精神资料负责任嘅态度。

    但相应产生嘅关于“记忆同遗忘”权利嘅讨论同样不容忽视:我哋系咪有必要将生活中所有琐事备份记录在案?在这其度,筛选同删除嘅原则应该点样界定?更重要嘅系,我哋系咪应该将呢种本属于由个人情感裁决嘅选择权交由数字媒介?

    有时,喺脑海中反复求索、费力寻揾到想要嘅回忆碎片的确更加妙不可言。或者,点样存储自己嘅过去同未来,这已经不限于数字传播本身,而演变成为一道“我哋应该点样利用数字媒介照映内心”嘅哲学命题嘎啦。

    参考链接:

    1.龚新琼.(2018).新闻同记忆:回归媒体记忆研究嘅核心议题

    链接

    2.吴飞.(2017).媒介记忆研究嘅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

    链接

    3.全媒派.(2021).点解而家嘅社交App特别钟意提醒我哋回忆过去?

    链接

    4.吴飞.(2017).媒介记忆研究嘅新观念、新思路和新视维

    链接

    5.李岸东.(2019).超忆症焦虑VS档案狂热:你希望被互联网记住还是遗忘?_数字

    链接

    6.生物谷.(2016).Neuron:科学家们发现“反记忆”是我哋记忆消失嘅原因 – 基金同期刊专区 – 生物谷

    链接

    7.李岸东.(2019).超忆症焦虑VS档案狂热:你希望被互联网记住还是遗忘?_数字

    链接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4-07 10:07:19

  • 0
  • 0
  • 0
  • 151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