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转载:本文嚟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李丰,转载经授权发布。

    谁取悦用户取悦得更好,就会喺供过于求嘅时候有更大嘅机会。

    所以,峰瑞资本嘅李丰老师讲畀我哋:任何一类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再到供过于求之后,好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新嘅“供不应求”,这被称为消费升级。

    大部分情况下你要分清楚,你所喺领域嘅供求关系,处喺边个位置?

    将技术创新“翻译”成用户可感知嘅产品力创新,但系以更好地放大品牌。优秀嘅产品力+流量媒介+供应链,是持续获得品类红利、创造持耐力品牌嘅公式。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这张图,能够放喺任何一个消费领域,嚟抽象概括供需关系嘅变化过程。

    喺一个领域度,上一波普及嘅产品已经过   普及阶段,甚至到   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嘅阶段,就会产生升级,即下一次嘅供不应求。

    供需关系经常处喺一个动态入面,或者供畀多,或者需求多。对于大家嚟讲,大部分情况下你要分清楚,喺呢个领域度,供求关系处喺呢个日平嘅边一个方向同位置上。

    这部日平好少处喺正好水平嘅状态,总要偏左或者偏右一点点。

    创新发生最多嘅时候,通常是出现咗比较严重嘅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呢个时候往往会有创新嘅商业模式出嚟。

    “存量”创新

    同“增量”创新

    如果你所处嘅行业,本身不管是大是小,年同比复合增长率都小于GDP嘅年复合增长率,就意味住,你嘅品类就可能是一个偏存量嘅品类。

    相反,乜嘢是增量品类呢?比如2019年中国嘅年复合增长率6%,但个人及家庭医疗健康消费支出呢个领域实现   高增长,达到12%到15%。喺2017到2022这五年度,其年复合增长率会保持喺17%到22%。噉就是非常典型嘅增量品类,同比增长远快过GDP。

    我再举两个例子:

    2016年之前,方便面基本同比负增长,显然系存量品类嘎啦。但是,等人意外嘅是,从2017年开始,佢又开始   正增长,虽然是低增长。

    点解会有呢个变化?

    2003到2008年,手机是高速增长;然后喺2009、2010年,诺基亚、摩托罗拉已经是低增长,是个存量品类嘎啦。但是,从2010年开始,手机入面嘅智能机又变成   高增长。

    手机品类虽然已是一个存量品类,但是喺呢个品类度,智能手机完成   从0到100嘅高速增长过程,所以存量入面又出现咗新嘅增量,涌现出循环中嘅第二次增长。

    但是,呢个增量过程到乜嘢时候就停止   呢?大概到2016年,中国嘅智能手机年同比出货增速放缓,佢又进入存量市场嘎啦。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那么,佢哋是点样互相嵌套、相互转化嘅?

    事实上,中国几乎所有嘅行业都经历   这两种创新过程,商业模式都都可以对应上。

    接下嚟我要花一点点时间,用手机为例解释一下变化是点样发生嘅。

    增量嘅红利:“谁快谁大”

    中国喺1990年代引入   各种国际手机品牌,希望通过合资公司嘅形式引入技术,但事实上并没有好好地解决技术问题。所以1999年,工信部出   政策,开放生产手机嘅牌照。于是,出现咗第一拨中国制造产生嘅爆炸效果。

    一波本土品牌开始利用中国嘅制造能力,将买嚟嘅嘢集成起嚟做手机。

    但是呢啲品牌到今日大部分都睇不到嘎啦,因为呢一波增量过去之后,大家买到自己嘅第三、四部手机,知道乜嘢是好手机嘎啦,就纷纷开始转向已不那么贵嘅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进口品牌。

    这时,呢啲做集成嘅品牌做   一次国际输出,从2006年前后开始,中国生产   全世界嘅山寨机,我哋将最便宜嘅或者最大规模嘅制造产能,输出畀   全世界,仍然是以便宜为主。

    呢个时候,手机进行   第二次革新,进入   存量,供过于求。

    这时,中高端或者中端嘅需求,开始第一次由苹果导入   一次升级,呢个升级就是存量中嘅增量机会——智能手机。随之升级嘅,是中国供应链。有一拨企业,从制造业变成   精密制造业,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舜宇光学、欧菲光等。

    2012年,中国变成手机全球单一最大市场,一直持续到2016年,中国喺这四年入面有极大嘅增量品类红利。呢个时候产生   一个今日好著名嘅公司小米。

    我哋第一次从诺基亚切换到智能手机嘅时候,点解会换手机?绝大多数人是为咗用佢上面嘅嗰啲APP,嗰啲软件。而小米软件做得好,所以借住大家换手机嘅时候,小米进入   呢个品类。

    小米模式创造   一个非常重要嘅创新,就是利用   当时最大嘅红利之一,流量红利同媒体红利。媒体红利属于关注度红利,流量红利属于人群触达效率红利。结果是佢极大地提高   互动同触达效率,以及媒体传播效率。

    • 品类红利
    • 软件切入
    • 互联网力量

    将这三件事放喺一块,我哋可以总结一下,叫做“谁快谁大”。

    点解会有增量?有增量通常意味住消费者对产品同类别所能做嘅选择仲不够熟悉,所以,喺呢个时候谁先触达到佢哋,谁就先享受   呢个巨大嘅红利,叫增量嘅红利。

    喺原嚟没有互联网嘅年代,大家都更愿意投缓慢嘅存量创新。因为嗰个时候大嘅增量创新好难做,喺智能手机呢个增量品类仲比较小嘅时候,能接受嘅人比较少,你要到处去找呢啲人。

    互联网起   巨大嘅作用,但系以一下喺所有嘅网民中找出其中那1%、2%嘅人。放在线下,这件事要难好多。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存量嘅创新:“谁好谁大”

    但是,点解后嚟华为会起嚟?

    不管一个增量品类多大,都不管发展之初速度多快,都好快会进入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都就是进入   存量。

    存量市场最大嘅变化,就是供畀跟上嘎啦,同时消费者成熟嘎啦。2015年之后,好多人换过两三部智能手机嘎啦,就开始知道乜嘢手机好、点解好、自己适合乜嘢、钟意乜嘢、愿意为边个功能、边啲特点同品牌花钱。

    存量阶段,叫做“谁好谁大”。因为用户变成熟嘎啦,供应都变得成熟嘎啦,供需关系变得平衡嘎啦。喺呢个时候,用户开始有   足够多嘅选择,都足够挑剔,都知道应该点样去挑剔嘎啦。

    华为从2000年初就开始做手机,积淀时间足够长,呢啲积累嘅技术发挥   作用。今日我哋都知道华为手机嘅照相机做得非常好,这并唔系简单将5个摄像头放进去就得嘎啦。因为手机嘅尺寸同集成度太高,需要更大嘅计算单元同相关算法,要将边啲功能同边啲地方喺手机入面腾出嚟,将呢啲技术嘅软硬件放进去,这对产业链嘅垂直技术整合能力要求非常强。

    喺今日,如果你仲要取悦用户,就需要你真嘅好,呢个好嘅概念是需要从顶到底都做好,并且呢啲好最终体现为成熟以后嘅用户可以感知同说得出嚟点解好,这件事叫存量创新。

    所以,存量阶段嘅创新是相对难嘅。

    不同供需关系下嘅

    定价策略

    我哋仲要讲讲定价嘅问题。

    如果你嘅品类是增量,是喺成长红利嘅阶段进去嘅,你要选择做个品牌,有咁样几种情况: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第一,用低质、低价嘅供应链,快速赢得市场,如果你嘅市场做得特别好,触达效率就做得好。

    第二,用中等嘅供应链嚟做性价比,你会变成一个品类杀手,快速获得市场份额。但是,接下嚟会面临用户进入成熟阶段,从供求平衡到   供过于求,最大嘅挑战就是点样升级。

    第三,喺供不应求嘅时候,就用最强嘅供应链,将自己嘅价拉起嚟,比如苹果,缺点就是贵。

    换句话讲,如果你喺一个品类啱开始嘅时候进去,唔系做品类杀手嘅性价比,而是做高价,如果凑巧喺呢个时候,你嘅标准都高,你嘅供应链水平都高,噉么你所具有嘅品类红利时间会好长。

    而且,如果先占领   高端市场,你依然有机会向下沉市场拓展。比如苹果喺2020年前半年,手机销量几乎没有太下降,主要贡献者是苹果嘅便宜版手机SE。

    我哋可以打一个简单嘅比方,基于同样嘅逻辑,乜嘢时候特斯拉嘅是Model3或ModelX会降价?(混沌君注:过去这半年,特斯拉接连下调价格)

    这大概就是说,你面临一个选择,如果你凑巧做嘅是增量品类,边怕你是存量当中嘅增量,面临嘅定价模式就是咁样几种:

    • 如果你做低价低质,起嚟得会非常快,但坏处是hold嘅时间非常短;
    • 如果你做嘅是品类杀手,相对性价比高加中等供应链,你会食进呢个增量嘅阶段,但是到   存量阶段会有挑战。你需要完成一次全链条嘅技术升级同从顶到底嘅整合,嚟获得一个新嘅定价空间;
    • 如果你一开始用最好嘅供应链,喺增量开头嘅时候就拉高   产品定价,做相对高价,并且hold住嘎啦,噉么你嘅红利时间会持续得好长。而且,仲有一个空间可以等你往下再跨半步。

    中国新消费品牌嘅

    创新“公式”

    以上讲嘅所有事,我将佢总结为这张图。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图度,上面嘅第一行就是中国嘅品类,因消费阶段嘅不同而带嚟   变化。而家,大部分情况下,一二三线城市处喺最后一格:喺一个成熟品类度,不管是必需品仲是可选品,都已经过   拥有嘅阶段,需要再往下升级。

    而下面嘅第二行,是而家所面临嘅问题同情况:

    • 中国拥有   全世界第啲国家从嚟没有出现过嘅供应链水平同消费市场;
    • 喺产品端嘅产品力同产品设计上,你都感受到   华为嘅摄像技术好好,这是软硬件都高度集成嘅体现;
    • 今日中国嘅媒介同流量端都变得太快。比如这几年短视频嘅崛起,又带嚟   一次变化。媒介会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同品牌嘅认知,而流量改变   触达用户嘅效率。每一次发生呢种大变化嘅时候,就意味住你又会多   一个红利,这喺中国尤其特殊。

    但要注意嘅是,而家嘅大多创新变化得太快,所以流量红利持续嘅阶段变得越嚟越短。

    但呢种短暂剧烈嘅流量红利是一种放大器,如果产品力嘅提升,又凑巧叠加   流量同媒介形态嘅变化,就会产生出相对有持耐力嘅品牌。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我举一个例子,被好多人认为是收   智商税嘅吹风机戴森。佢到底值不值3000块钱?大家嘅说法各不相同。

    戴森是非常典型嘅存量创新。存量创新是难做嘅,是必须每一个链条上都有创新能力,先能实现。那戴森做   乜嘢事?

    佢从20嚟年前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投资可能有大几亿英镑,嚟做数码高速变频电机,就是吹风机嘅马达。

    之前我哋用嘅吹风机,如果想功率大,个儿就要大,因为要喺上面缠线圈等,只能靠将马达越做越大。而经过迭代,戴森做出   世界上最小嘅高速变频数码电机,不仅个头小,而且风力比普通电机强好几倍。

    不仅咁,为咗将风筒做小,戴森将马达从风筒移到   手柄上,咁样风筒可以做得又短又好睇,不仅避免   传统吹风机容易缠住长头发嘅问题,而且畀予   新设计极大嘅美感。

    而且,戴森仲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   出风口嘅设计,但系以用高速射流卷起周围嘅空气,增加   大概10到15倍嘅能量。

    我哋问女生,点解你哋觉得戴森吹风机好用?得到   如下答案:

    第一,佢非常好睇,因为重新设计   成个电机同流体力学。

    第二,佢不卷头发,因为高速电机不喺吹风筒嘅后面,长头发不容易被绕进去。

    第三,佢吹嘅力量大,干得快,因为用   空气动力学嘅设计。

    噉就解释   戴森点解值钱。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这事儿好抄吗?好难。除咗戴森有好多专利,砸   那么多钱做电机之外,仲实现   软硬件嘅整合。

    佢火起嚟嘅一个软实力,是将技术创新全部都翻译成   用户可感知嘅产品力创新,并且呢啲产品同产品力创新进一步通过而家嘅媒体同流量,放大畀   用户。

    仲有一件重要嘅事是最难抄嘅,通常电机嘅转速一大之后会噪音好大,而你用戴森嘅时候,听不见好大嘅噪音嚣叫,甚至可以边吹风边听音乐。原理是佢将嚣叫嘅频段通过高转速同空气动力学调到   超声频段,人听不见。

    Anyway,佢将几件事连起嚟,变成   有溢价嘅品牌,而且是一个典型嘅存量创新。呢个品类并唔系一个新品类,都唔系存量中嘅新品类,佢只凑巧是存量中将所有能力都用得好好、表现得好好,所以喺存量当中都做得非常好嘅品牌。

    同理,我哋可以回答一下方便面嘅问题。你食嘅方便面卖到10块钱以上嘅时候,入面边出现咗好多利用新嘅冻干技术等制成嘅调料包,更好食。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这都是另一个案例——三顿半咖啡嘅关键。佢利用   冻干技术,这本嚟是一个处理药品等第啲物品嘅技术,之后才转移到   食品处理工业。

    用呢个方法做   咖啡之后,极其容易溶解,但系以不需要搅拌棒,都可以不需要用热水,凉水冰水都可以冲泡。同时,冻干技术封存   大量刺激味觉同嗅觉嘅挥发分子,对于好会喝咖啡嘅人嚟讲,佢闻起嚟同尝起嚟风味保持度好高。

    这件事叫用户体验端嘅产品力提升。因为没有搅拌棒,不需要热水,所以我用好多嘢都可以调咖啡。加上设计嘅外包装又非常好睇,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短视频同图片,放大成用户可以秀嘅嘢。

    噉就是一个典型嘅集成   优秀产品力+流量+供应链嘅品牌。

    李丰:华为、戴森、三顿半崛起背后嘅新消费底层逻辑

    乜嘢样嘅人

    能做好品牌?

    总结一下今日所讲嘅内容。

    中国处喺消费创新最好嘅年代,但都是消费创新竞争最激烈嘅年代。对我哋投资嚟讲都一样。因为新嘢太多,你要仔细分辨呢啲新嘢能持续多耐、有多大嘅能力、定价喺边个空间合理,以及呢个品类会有多大嘅增长空间等等。

    而且,因为中国集聚嘅要素又全又多,所以你能做,好有可能人哋好快都可以做。点样使得我能做嘅事有更长嘅红利同空间,需要真嘅喺产业链条上集聚更多要素,整合优势,并等用户体验到同认知到。

    最后,是我哋经常跟做品牌嘅人交流得出嘅心得:做品牌,喺商业本质上是将你对一个事物同产品嘅价值观,透过你嘅产品,等你嘅用户感知。你嘅用户喺感知过程度,支付嘅除咗工业成本以外嘅所有溢价,都系付畀   佢感知到你传递嘅这部分。

    喺咁样一个传递溢价嘅过程度,品牌要做大,最终仲是喺于你注入嘅那部分情感溢价或者价值观系咪正确。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3-15 20:35:24

  • 0
  • 0
  • 0
  • 177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