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一个鸡架”背后的东北文娱消费观察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36氪经授权发布。

    沈阳鸡架,出圈了。

    几天前当辽宁和安徽疫情反弹时,一位沈阳大爷流调行程引发了网友热议,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来是很严肃的患者行动轨迹,却因为频频出现的“鸡架”让评论和热搜改变了方向。

    这并不是沈阳鸡架第一次被全国网友关注到,一旦有美食节目,评论区和弹幕必有“沈阳鸡架”的出现,作为目前东北新一线城市,其实在各个层面来看,相比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沈阳的存在感是微妙的。

    “一个鸡架”背后的东北文娱消费观察

    这次沈阳大爷行程令人羡慕,刚刚退休被返聘,有不错的退休金,也有补差薪酬,五一自驾游加上回沈后潇洒的生活,不仅仅是沈阳本地青年人自叹不如,甚至也要比大部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同龄大爷幸福的多。

    从这次沈阳鸡架和大爷的“潇洒之旅”可见,说沈阳和东北“经济不行了”已不那么令人信服,虽然在直观的GDP数字和增长率来,东北的全面落后是事实,但这真就是彻底制约东北电影市场的因素吗?

    人情味、烟火气、心态逐步的调整和转变

    长久以来东北在互联网的语义环境下算不上很“光彩”,更容易被曲解其工业基础仅限于“直播”加“烧烤”,同时映射到各项经济数据的加持,无论是GDP的增长率还是人口普查结果,对于整个东北而言,经济不景气也许是根深蒂固的印象。

    但从这次沈阳大爷流调行程的多样和消费能力,以及“沈阳鸡架”登上热搜,可以看到这座盛京老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饮食习惯和消费行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特色,这一点在其他城市也是同样的。

    很多时候行业内外对于经济发展和票房成绩的挂钩看得很重,似乎经济将决定电影市场所有的一切,往往容易忽视掉一个关键问题,那便是电影行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同样具备社交功能的线下餐饮和其他娱乐消费,电影作为文化商品,尽管目前快销品的属性较强,但仍然是一种文化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一个鸡架”背后的东北文娱消费观察

    这种特殊属性需要相应的文化氛围、也需要所在城市具有人文气息,其实相比于其他地区来看,整体上东北地区的节奏仍然是相对较慢,虽然比不上成都&重庆那种极致的慢条斯理,但仍然可以看成一座座具有烟火气息的城市。

    同时相对其他区域规划而异,东北地区的整体国民地区的认同感更强,无论是辽吉黑那个地区出来的,到全国各地都会默认大家是东北老乡,同时东北地区的演艺人员回到辽吉黑各地路演,无论是否是本地人,都会默许自己是回家(回东北老家)。

    其实近两年东北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好转,这里既有国力增强、军事势力提高后东北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压力的减缓,同样也有中日、中韩近年关系缓解后作为地区枢纽和地理优势等等原因,只不过前期东北在经济发展和人才留存做得不如其他地区,仍旧存在了一定的差距,好在于通过中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战略调整,这种差距会一步步缩小。

    文旅&餐饮进一步升级,文体教育等刺激整体行业提升

    这一次沈阳鸡架成为热搜,可能出乎很多人预料,在此之前地方特色餐饮能够进入到热搜屈指可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当年作为现象级节目将一些美食提升了国民认知度,“沈阳鸡架”可谓是令全国人民惊叹不已。

    虽然沈阳拥有了一宫两陵等世界文化遗产,也有数个国家5A级景区,甚至周边的名山大川也不在少数,包括像锦州、丹东等近代军事博物馆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也都很出色。

    但长久以来,可能即便是老沈阳人,也很难向国内其他地区的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可玩之处,在多少也是一种遗憾。其实今年不仅仅是出名的鲅鱼圈,他在五一期间迎来了百万游客,同时沈阳故宫的接待旅客数量也达到了13.37万人次,在全国新晋热门景区中仅次于华山和龙门石窟。

    同样在餐饮方面,想必很多人也都会发现东北菜其实在全国很少会有破圈的情况,但在东北、或者说在沈阳,尽管东北菜仍旧是东北大部分地区主导的家常菜系,但全国各地的菜系如果没有出色的水准和口味,是很难在东北大地扎根立足的。

    一个地区的民众消费意愿和欲望往往会代表该地区的具体消费能力,虽然沈阳大爷可能仅仅是个体行为,但必须也要看到大爷的消费能力和指向性也更多会朝向热门餐饮门店,连续多日的消费既表明个人的消费能力趋强,也表明在实际的餐饮消费有刚需也火爆。

    和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现在东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做出家庭厨房,将晚餐解决到实体门店,这种消费行为也将原来家庭餐饮消费一步步过渡到方便更快捷的门店消费。

    只不过大爷和其他一些有在线下门店消费习惯的群众,暂时没有形成在平日里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但突破在家吃饭,外出消费仍旧是一种更好刺激消费的行为。

    “一个鸡架”背后的东北文娱消费观察

    ▲沈阳故宫与某知名厂商的联名雪糕

    前文提到了沈阳故宫今年五一假期创下接待旅客人次的新高,同时在文创方面也到了115万(1-4日期间数字),当然相比国内其他的一些地区仍显不足,但肉眼可见的沈阳在文旅方面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规划强度的增强,市场化和商业的步履未曾间断。

    同时作为辽宁体育目前仅存的旗舰,辽宁男篮也在这两年受到地方政府和地方体委更多的政策支持,辽宁包括整个东北地区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追加投入也都有一定的提升,文旅体娱的行业整体进步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当然,相比国内一些经济强省市地区,东北地区不仅仅在经济方面落后,在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差距也是明显,但落后地区的发展更容易借鉴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少出问题,这些都是经济后发地区的宝贵启动机会。

    类型片的起点、国内大片的终点

    这几年东北电影产业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任何单一行业出现问题都容易归结到体制和政策的扶持,但同时也会有整体行业对于东北电影产业的轻视和投入萎缩。

    回到近年内地电影的爆发起点2015年,两部票房爆发的《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都不约而同的把路演宣传起点从东北做起,这里面除了有对类型片和喜剧片的精准投放,更多还是因为如果一部喜剧片不能在东北打响,那么其在全国可能也会是失败的。

    “一个鸡架”背后的东北文娱消费观察

    这恰如民国时期的京剧名角,仅仅在北平唱得好不够的,必须要在沪上能够取得票房和名气的成功才算头牌大角。能够在东北真正叫得响的喜剧放置在全国很多时候也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不仅是喜剧片,在东北地区对于一部超级大片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媲美全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毕竟这些影片都会是精英影迷和发烧友观看,上升到这个阶段,全国影迷群体的集中性较高,对于区域性的要求则降低了很多。

    和江浙沪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东北地区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重视程度更高一些,这既有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素质的原因,也有地区文化氛围的基础。这就使得真正在东北地区粘性较高的观众群体更多呈现出精英影迷的趋势,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反而很少回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也就使得类型片、口碑影片在该地区存在一定量体的观众,只不过受到人才流失等因素影响,整体数量已经在一步步下滑,尽管在观影诉求和对影片的苛刻程度上没有减小和变化,但仍旧难满足该地区观众的进一步提高的观影需求。

    近年来很多片方对于东北地区资源投递的力度在减少,包括重点档期片方会将更强的策略和资源像票房强省市倾斜,其实对于这些档期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刚需是绝对的,在东北地区同样也存在强度相当的观影述求,对影城政策的倾斜会更好的让东北地区的电影行业整体有机会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这次沈阳大爷和鸡架成为热点,最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民众对于疫情局部反弹更趋于理性,这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甚至可以断言本次疫情反弹仅对沈阳和六安的周末票房有一定影响,不会在对国内整体票房有抑制的作用。

    同时,“银发消费”行为未来认真的分析和探求,已经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去吸引更多高龄观众回到电影院,毕竟餐饮是消费、看东北特有的二人转也是消费,为什么就不能把大爷大妈仅在黄金假期观影述求推动到平日呢?

    同时,不仅仅是东北地区,在全国多个地区,中国也逐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和工作状态也日臻艰难,仅靠青年人单一群体去推动票房是不够的,提供好的内容和相关支持政策,让大爷大妈也尽可能回到电影院也许是一条不错的方案。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 0
  • 0
  • 0
  • 177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