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转载:本文嚟自微信公众号“财健道”(ID:ArtofWealthandHealth),作者:海若镜,编辑:杨中旭,转载经授权发布。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45岁那年,林谦在山东做‌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随后佢便将自己嘅知乎签名改成“人机结合嘅生化超人”,听起嚟像有“机器心”嘅钢铁侠。

    完成植入只花‌一个多个钟头,林谦马上发现“心跳无咗嗰种突突嘅感觉”。7年前因为先日性心脏病,佢做‌开胸手术,但后嚟出现咗传导阻滞嘅新问题,心率年年降低,感受到嘅心跳总是那么“明显”。

    对大部分人嚟讲,心脏跳动就如空气一般,悄无声息地支持住人体嘅运转,但在心律失常嘅患者那入面,平静规律嘅心跳却是一种奢侈。

    在中国,有心血管疾病嘅患者高达3.3亿;因心血管疾病致死嘅病患度,约50%同心律失常有关。但是,目前药物无办法根治心律失常,且长期服药存在副作用,针对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嘅心脏植入器械成为拯救生命嘅利器。

    “心脏起搏器是生物医学工程度,最成功嘅治疗器械同技术之一。”亚太心律失常学会专家、以心血管治疗闻名嘅某著名三甲医院大内科主任讲道。

    不过,目前主流应用嘅双腔心脏起搏器,价格约为6-8万元/台,昂贵嘅价格导致好多患者无力负担。那么,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心脏起搏器能否像冠脉支架一般价格锐降、实现国产替代?从省级集采招标嚟睇:2020年安徽、青海、山东进行‌心脏起搏器带量采购,但相对降幅有限。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多方采访后,《财经》认识到:目前全球能生产心脏起搏器嘅企业仅六七家、美敦力、波科、雅培等外资械企有一定嘅垄断优势;患者一次性支付嘅心脏起搏器费用度,包含‌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跟台、随访等系列服务。上述专家分析‌该行业现状并表示,“集采确实能实现一定嘅降价空间,但在推广时需更为谨慎,目前心脏起搏器行业经不起大嘅洗牌。”

    在硬币嘅另一面,得到心脏起搏器救治嘅中国患者比例不及欧美地区嘅十分之一。2019年,中国植入心脏起搏器嘅数量约为10万台,每百万人植入量仅64.9台,欧美地区平均每百万人植入700-800台;对比之下可见,“仲有好多中国患者嘅临床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能随心脏跳动9亿次嘅导线,仍是中国企业未解难题

    家阵时全球能研发生产心脏起搏器嘅企业屈指可数:美国嘅美敦力、波科、雅培,德国百多力,四家巨头垄断‌中国超过90%嘅市场。

    为‌攻占心脏起搏器嘅技术高地,国内械企都积极进行并购、合作研发:微创医疗(00853.HK)收购意大利嘅索林;乐普(300003.SZ)收购中国最早研发心脏起搏器嘅秦明;先健科技(01302.HK)则采用‌美敦力嘅技术。

    心脏起搏器中导线、脉冲发生器中嘅芯片、电池,研发投入、技术门槛好高。以双腔起搏器为例,两根细细嘅导线睇似简单,但是佢可在人体内放置30年,且唔可以产生排斥反应,仅生物相容性就非常复杂。另外,导线始终随住心脏跳动,每日跳动80000次,10年就是近3亿次,30年是9亿次,需要保证导线外层塑料、内部金属丝不断裂。

    仅这根导线,目前中国仲未有企业可生产出过关嘅产品。

    电池都是类似嘅道理:一方面需保证支持10-15年嘅功耗,另一方面体积必须足够小。而控制电脉冲产生嘅芯片,喺算法同周期都需有精准嘅计算,以保证临床应用稳定性。

    中国企业技术上“卡脖子”嘅就是芯片同新材料,心脏起搏器嘅国产化仍有难度。多数国产起搏器,喺芯片、导线、电池上,仍然依赖进口嘅技术同产品。

    反观冠脉支架,乐普、微创、吉威三巨头占据‌70%嘅市场,技术已经成熟且完成‌国产替代,这都是该品类能通过带量采购进入“百元时代”嘅重要原因。“但心脏起搏器技术难度比较大,仲未具备咁样嘅条件。”上述三甲医院大内科主任说。

    从市场份额嚟睇,心脏起搏器嘅国产替代路仲好漫长。以最早涉足心脏起搏器领域嘅乐普医疗(秦明)为例,2019年乐普心脏起搏器总营收4698.98万元,均价若按3-4万元左右/台,年销售量约1200-1600台,仅占当年中国年植入量嘅1.2%-1.6%。

    2019年,中国新植入起搏器约10.02万台,相比于2018年植入9.1万台,同比增长9.8%,略高于中国嘅GDP增速,上述三甲医院主任认为“这是比较健康嘅发展状态,但该增速远唔可以满足患者嘅需求。”

    目前中国大陆心脏起搏器每百万人植入量仅64台;亚太经济相对发达嘅地区约200-300台/百万人;欧美植入数据可达到700-800台。随住中国人口嘅老龄化、合并心脏病嘅增加,需要安装起搏器嘅患者一定会增加。同亚太地区植入率相比,中国心脏起搏器植入量仲有3-4倍嘅增长空间。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 亚太心律失常白皮书

    分摊后每月花费600元,心脏起搏器真嘅贵吗?

    点解病患植入心脏起搏器嘅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价格昂贵、植入术式尚未普及、医保支付存在最高报销限额成为主要原因。

    谈及价格时,国内某心内科权威专家表示:“心脏起搏器价格贵,其实系个悖论。”

    从一次性付费嚟睇,目前单腔起搏器定价在3-5万元间;临床植入量达到70%嘅双腔起搏器,大约6-8万元,“表面睇起嚟的确好贵,但一个起搏器嘅寿命超过10年,分摊到每个月,费用大约是600元,摊到每日就是20元。”

    临床上,好多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服用降压、降脂、降糖药嘅费用,算下嚟比20元/日仲要贵。

    作为高科技含量嘅电子植入性器械,心脏起搏器目前全球只有6-7家公司能够研发同生产,但对病人而言,佢是“救命”嘅刚需,需求价格弹性好低。企业为收回高昂嘅研发成本、并获取尽可能多嘅利润,并无充分降价嘅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在中国销售嘅起搏器价格,包含‌手术跟台、培训医生、程控随访、器械故障处理、患者教育等服务,尤其手术跟台、术后随访程控目前都依赖企业人员。“程控随访嘅技术门槛不算高,但都比较复杂。每次随访会监测起搏器嘅参数同诊断数据、图表等,打印出嚟有一本书那么厚。”

    在好多欧美国家,医院通常配备专门嘅工程技术团队,植入后随访是单独嘅付费条目,但中国大多医院没有此类人员配备。某外企从事心脏起搏器销售多年嘅宋承广介绍,做呢一行嘅器械代表需具备一定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知识,先能同医生高效沟通。新人完全上手,需一年左右时间,人力成本通常十几万元/年。

    除咗价格居高难下外,掌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式嘅医生数量有限,绝大多数县域医院仲唔可以做植入手术。这主要因为国内起搏器植入手术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嘅三甲医院,每年能做100台起搏器植入手术嘅医生屈指可数,但只有做到咁样嘅手术量,先具备带教、培训医生嘅条件。

    现阶段医院少有资金支持医生学习新技术,国家基本没有专门嘅经费投入,喺医生嘅专业继续教育上,目前企业其实承担‌部分医院、政府应该承担嘅培训责任。而呢一部分学术培训投入,最终都会体而家心脏起搏器嘅价格上。

    从医保支付嘅角度,心脏起搏器不像冠脉支架按比例报销,而是使用最高支付限额。

    以北京为例,心脏起搏器嘅报销标准是:单腔每套最高可报销25200元、双腔及三腔每套为32400元,超过最高限额部分由患者自付。

    所以,6、7万元/套嘅双腔起搏器,患者需要一次性自付嘅费用达到4-5万元,加上住院费、药费会更高。对于农村患者嚟讲,安装心脏起搏器虽然能救命,但佢带嚟嘅经济负担确实好重。

    心脏起搏器带量采购,谨慎追逐降价空间

    2020年,安徽、青海、山东组织‌省级心脏起搏器带量采购,其中山东有5个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1.86%,13个带远程监测功能型、MRI兼容型双腔起搏器平均降价16.86%。青海双腔起搏器嘅平均降幅为13%。

    谈及降价幅度,多位受访者认为从中能够睇到企业嘅投标策略:心脏起搏器有好多品种,波科、百多力嘅产品线尤为多样。山东省集中招标降幅超过50%嘅品种,但系以说都系企业能够接受降价嘅产品;运用‌新技术嘅产品,降价幅度有限。

    比冠脉支架更贵,心脏起搏器能通过国家集采降价吗?

    据海关总署数据,心脏起搏器进口均价约1600-1800美元,终端价格是进口价嘅3-4倍。据分析,除去跟台、程控随访、故障处理等成本,通常有10%销售费用消耗在终端推广;以及代理商“开拓市场”所付出嘅运营成本,带量采购的确能够迫出这部分嘅中间费用。加之家阵时倡导优化学术市场,减少不必要嘅学术会议,企业节省‌市场投入,喺投标时都会有更大嘅降价空间。

    同时,专家提示:就心脏起搏器疗法嘅发展而言,如果全国范围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仲系要格外谨慎。而家全世界能做心脏起搏器嘅只有几家,再淘汰一部分出局,服务、竞争机制反而难以优化。

    而且目前中国患者入面,植入各品牌起搏器嘅都有,如果边家企业走中国市场,已植入在患者体内嘅起搏器就可能无人维护、产生隐患,过去已发生过类似情形。因此,从服务患者嘅延续性出发,医院不希望任何一家起搏器企业出局。

    “起搏器嘅市场都面临重整,但佢跟冠脉支架、仿制药嘅不同在于,国产起搏器仲未有崛起,成个市场经不起大嘅洗牌。”本嚟研发难度就高,如果一下将价格降到好低,但系能削弱国内企业嘅创新动力同能力。

    接下嚟,将有更多省份试点心脏起搏器集采,某心内科主任建议道:专家组除咗临床医生外,仲要应有医院管理方面嘅专家、医保专家、经济学专家等,能够尊重市场嘅经济规律,更长远地预判政策实施后将产生嘅影响。

    集采政策都是向企业、医院管理释放一种信号:企业应该努力降低成本,优化流通渠道,调整产品结构、成熟嘅产品该等利就等利。医院都要改变管理模式,比如自己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同第三方随访公司合作等,行业入面各个主体都需做出相应改变。

    而家有企业尝试建立第三方随访平台,自己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输入到医院提供服务。都有企业尝试远程随访、上门随访等,患者付出一定费用无需到医院排队。呢类服务嘅推广,能减轻企业嘅负担,推动其将起搏器一次性支付嘅价格降下嚟,分摊到后续嘅随访管理中。

    在省级试点嘅基础上,医保方面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同经验教训及时作出调整。无论是集采、仲是DRG,医保控费、医院创收都不该是最终目标,以患者为中心嘅方向唔可以偏离。

    通过集采招标,如果各个医院能做嘅植入量在上升,企业愿意继续支持、深耕中国市场,先算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有企业要退出中国市场、医生都不愿意学习新技术,结果可能是负面嘅。

    (作者系《财经》研究员,文中林谦、宋承广为化名)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3-26 16:07:08

  • 0
  • 0
  • 0
  • 148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