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自然》最新论文:转发假消息嘅人可能系“明知故犯”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作者:peter东,转载经授权发布。

    从保健品、特效药、养生秘籍到铺天盖地嘅假新闻…点解有啲标题睇起来已经好“假”嘅内容,依然会被一次次分享转发?

    在我哋传统认知度,这可能系“无知”导致嘅,即人喺分享呢啲消息嘅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佢可能存在“虚假风险”。

    但最新嘅研究表明,我哋可能需要扭转呢一刻板认知。

    对于虚假信息传播,有一个常见嘅误区是:人之所以分享虚假信息,是由于人误以为佢们分享嘅信息是准确嘅。于是“无知者无畏”,假消息被一次次转发分享,进而危及成个社会。

    这听起来是再正确不过嘅解释。但事实真嘅咁吗?

    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斯隆商学院和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在内嘅研究者在3月17日嘅《自然》杂志发表‌题为 Shifting attention to accuracy can reduce misinformation online 嘅文章。对呢一传统认知提出‌挑战。

    01 人分享内容嘅首要动机是?

    研究人员以上千名美国网民为样本进行实验。

    首先,佢喺亚马逊机器人上招募‌1015位受试者,向佢们分别展示‌36则来自社交媒体嘅真实新闻。为咗保证平衡性,其中有一半嘅标题是虚假嘅,另一半嘅标题是准确嘅;一半偏向共和党,另一半偏向民主党。受试者被随机挑选,评价新闻嘅准确性,以及自己系咪愿意分享咁样嘅信息。

    结果佢们发现,不管系咪倾向自己嘅党派,喺被问及关于准确性嘅问题时,受试者都可以好好嘅分辨标题真假。

    但有趣嘅现象是,一旦人处于分享状态时,呢啲标题系咪符合受试者嘅政治立场,对佢们系咪分享消息嘅决定影响更大——远大于消息准确性嘅影响。

    例如,面对同移民问题有关嘅明显嘅假新闻标题《500个移民篷车由于带住自杀夹克被捕》(Over 500 ‘Migrant Caravaners’ Arrested With Suicide Vests)时,研究者发现,虽然只有15.7%嘅共和党人认为这是准确嘅消息,但却有51.1%嘅共和党人表示佢们会考虑分享这则消息。

    简而言之,喺分享按钮面前,即便人知道消息可能存在虚假嘅可能,都更愿意分享同自己立场一致嘅消息,而非佢们认为真实嘅消息。

    《自然》最新论文:转发假消息嘅人可能系“明知故犯”

    所以,是唔系说人为咗强化自己嘅立场、喜好,故意传播虚假消息?或者,是唔系说相比于消息嘅真实准确性,人更重视个人立场和喜好呢?

    研究人员进行‌第二轮调查。通过问卷,佢们让受试者为消息嘅各种维度嘅因素嘅重要性评分,例如真实性、立场、喜好、令人惊讶嘅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此时,绝大部分受试者都认为,相比于立场、有趣、惊奇等因素,“消息嘅准确性”是才是更重要嘅。

    睇到这里,你可能都陷入‌相同嘅困惑——两个调查结果互相矛盾吗?

    为咗弄清楚呢个问题,研究者开始‌第三轮实验:在接下来嘅测试度,受试者在进行相关测试之前,被要求先对没有政治倾向嘅消息嘅准确性进行判断。

    例如,喺转发每一条消息之前,其中一组受试者会被要求先对该消息嘅准确性进行评分,同另一组没有增加准确性评分嘅对照组相比,呢一组被试者分享假标题嘅可能性要小得多。

    都就是说,当所谓准确性启动效应开启之后,大家转发虚假消息嘅频率大大减小‌——尤其系对嗰啲同个人三观一致嘅虚假消息,被转发嘅几率大大降低。咁样嘅干预手段对嗰啲睇起来最不靠谱嘅新闻标题效果最明显。

    《自然》最新论文:转发假消息嘅人可能系“明知故犯”

    对2016年美国大选中推特上嘅大规模研究都发现‌相同嘅趋势——当询问有边啲因素会影响分享嘅意图时,人普遍指出信息嘅准确性十分重要,但事实却同之背道而驰。

    《自然》最新论文:转发假消息嘅人可能系“明知故犯”

    人点解会愿意分享自己明知不准确嘅信息?

    由此可见,激励人分享嘅动机不剩只是传播准确嘅信息,仲有塑造自身人设、吸引朋友或陌生人嘅关注,因此在分享时起到关键作用嘅指标,同冷静被调查时嘅选择会出现显著差异。

    进而,研究人员认为,人转发虚假消息嘅主要原因,并非没有能力对信息嘅准确性做出判断,而是没有足够嘅注意。

    下图度,横轴代表新闻标题嘅准确性打分,纵轴代表干预对分享意图造成嘅影响。可以睇出,准确性越差嘅新闻标题,如果在分享前对受试者进行提醒,分享意图嘅降幅越大。这进一步说明‌人会分享呢啲虚假信息唔系由于人性嘅虚伪,而是由于注意力嘅有限。

    《自然》最新论文:转发假消息嘅人可能系“明知故犯”

    之后,研究者在推特上,针对5000名用户进行实验,要求佢喺发送消息前,先判定消息嘅准确性,之后评价其在24个钟头内分享信息嘅模式和佢们日常嘅模式有乜嘢区别。结果表明,呢啲用户对主流媒体嘅转发频率上升,而转发来自虚假信息泛滥嘅社交媒体嘅信息嘅概率大大降低。

    这是令人兴奋嘅结论。这为治理虚假信息、优化社交媒体产品设计等方方面面提供‌重要参考。

    02 问题背后嘅复杂性

    在中国嘅互联网世界度,养生、健康类在虚假信息中尤为突出,老年人、三四线城市居民,普遍被认为更容易被相关谣言攻陷。即便系对于生活在大城市、每天接触大量信息嘅年轻中产阶 级嚟讲,都常常会在涉及公共议题嘅互联网讨论度,受情绪驱使,成为假消息嘅传播者。

    无论是消除数字鸿沟,仲要是促进互联网世界嘅理性讨论,上述研究畀我哋嘅启发是,我哋首先需要认识是乜嘢因素决定‌人嘅分享行为。

    虚假信息嘅提供者在操纵人类情感方面非常出色,但请注意,我哋依然唔可以简单嘅认为基于美国人嘅调查就一定符合中国国情。即便社交媒体似乎打破‌地域限制,但地域间差异依然存在。

    例如,借用传染病学嘅模型,《自然人类行为》上年10月嘅一篇论文对信息流行病(infodemics)开展‌研究,该研究对各地区社交网络用户嘅发布嘅新冠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打分,畀出代表该地区嘅信息流行病嘅严重程度嘅“信息流行病风险指数(Infodemic Risk Index )”。

    该研究表明,喺不同地域度,信息流行病嘅严重程度嘅变化是独立嘅,这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单日新增病例没有相关性。这打破‌人嘅传统认知。

    由此可见,同虚假信息作斗争需要一个全面嘅反应,这远远超出‌计算机研究嘅范围,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都正因咁,此类研究应该被划入复杂性研究嘅范畴。

    圣菲研究所应用复杂性研究员Garland就曾指出,首先我哋应该将信息嘅传播环境睇做一个“生态系统”,关注信息所具有嘅多维度(例如信息包含嘅情绪、信息准确性等多个评价标准),深入理解嗰啲假消息嘅“需求方”(即潜在嘅受众),进而才能够更巧妙地遏制虚假信息,而唔系束手无策。

    其次,喺假消息嘅“供畀方面”,计算科学家应该和社会学家合作,理解信息传播嘅过程(例如超级传播者,越过临界点之后嘅病毒式传播)。同时,自动化嘅工具可以用来揾到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中嘅关键个体。咁样嘅算法可在虚假信息传播之前发现和隔离佢们,或者至少减轻佢们嘅影响。

    具体来睇,呢类研究有六个目标:

    一是大范围地检测虚假信息,例如识别Deep Fake合成嘅视频,找出机器人账户,算法生成嘅虚假信息等;

    二是量化虚假信息嘅影响范围,包括长期嘅和次生伤害;

    三是提供数据访问嘅“基础设施”,从而可以让更多嘅研究者,能够获得信息传播嘅数据;

    四是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新嘅伦理规范,例如定义何为公共空间,隐私嘅范围多广;

    五是找出合适嘅教育干预手段,提升大众对虚假信息嘅免疫力;

    六是培养专业人士,让佢们具有持续对抗虚假信息嘅技能和工具。

    如果你正喺度关注该领域嘅研究,这或者会为你带来一啲方向性嘅启发。

    总之,信息嘅传播过程好似任何第啲复杂系统一样,注定无办法通过简单、单一嘅方式来进行,解决呢个问题需要同系统进行互动,同时尊重对权利、伤害和正义嘅伦理关切。这需要专业人士,来平衡量化研究对海量数据嘅需求同保护用户隐私,避免伤害用户体验之间嘅权衡。

    而要想真正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虚假信息传播嘅不同,需要构建多语言数据库,采用自然语音处理技术,来自动化地收集分析数据,而这都需要学术圈和产业界嘅通力合作。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3-31 11:06:41

  • 0
  • 0
  • 0
  • 173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