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中
    • 繁中
  • 注册
  • 查看作者
  • 中国科技企业点样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转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何少佳,编辑:石晓霞,转载经授权发布。

    中国科技企业点样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科技企业喺碳中和目标之下嘅定位及作用是乜嘢?应点样引导科技企业进入碳市场?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工业大国,中国嘅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第一。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嘅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嘅30.34%,其中约70%嘅排放来自发电行业同工业燃烧。

    自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嘅全球目标后,我国领导人于2020年9月22日喺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嘅讲话上正式提出中国嘅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又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至此,中国开启‌绿色发展嘅新篇章。

    制定目标以来,国家对于碳密集型产业也发布‌相关政策,如针对于发电行业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及覆盖八大行业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对于低排放、高技术水平嘅科技企业,国家目前并未有详细嘅政策引导其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其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产业绿色发展嘅重要性是唔言而喻嘅。

    科技企业喺碳中和目标之下嘅定位及作用是乜嘢?应点样引导科技企业进入碳市场?呢排,喺北拓资本同亿欧EqualOcean举办嘅喺线研讨会上,碳领域嘅各位专家同我哋分享‌佢哋嘅观点:

    喺致力于全球“影响力投资”运作,特别是绿色碳交易领域嘅良之零碳创始人李思超睇来,科技企业喺实现碳中和嘅过程中唔仅可以起到宣导作用,更重要嘅系可以贡献技术支持;

    深耕碳交易市场15年之耐,美国Freepoint公司亚洲区碳市场总监何晓松Peter He鼓励科技企业喺碳市场上尽快定位,并为节能减排领域嘅科技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嘅路径建言献策;

    专注于碳管理解决方案多年,碳阻迹嘅创始人晏路辉认为,中国低碳同互联网嘅结合是最具创新力嘅探索,通过科技企业嘅力量可以撬动更多利益相关方参同到碳中和事业中;

    作为深耕农业数字化领域嘅科技企业,数溪科技联合创始人冯欣欣认为借助碳交易市场可以为农业生产锦上添花,并呼吁大家关注中国最大嘅碳源——土壤。

    科技企业之于碳中和:

    赋能第啲行业发展,自身减排亦有捷径

    家阵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企业作为革命嘅主体,也将成为碳中和嘅重要参同者。那么,喺家阵时碳中和嘅全球目标下,科技企业将扮演乜嘢角色?又会系碳中和做出边啲贡献?

    良之零碳创始人李思超提出,首先,相对于第啲行业,科技企业具备天然嘅发声传播优势,影响力也更为广泛,对“碳中和、碳达峰”等热门概念嘅宣传,对民众端以及产业端产生‌全方位嘅影响;海外科技巨头每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此方式影响国内外科技企业嘅低碳发展。

    其次,碳中和目标嘅实现仅靠碳交易、节能减排、森林碳汇是唔够嘅,仲要要依赖于碳捕捉、碳封存等新技术,尤其要重视清洁能源技术嘅发展,而科技企业具备开发新技术嘅优势;对于金融机构嚟讲,应将更多精力、资金放喺寻找、辅助新低碳技术开发中;总之,科技企业唔仅要完成自身嘅节能减排任务,仲要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第啲行业实现低碳零碳发展。

    数溪科技联合创始人冯欣欣认为,科技嘅本职就是改善社会生产效率,呢本身就能减少碳排放。

    对于数字农业企业,其业务核心就是为农业生产降本增效,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精进生产流程,让农业少施肥少打农药,虽然呢啲都系小动作,但却能实现降低碳排放,保护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碳嘅固定。“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嘅实现意味住全球碳中和嘅实现。中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唔到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将科技赋能农业各环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于碳之平衡是最大嘅贡献。

    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表示,科技巨头喺赋能第啲行业低碳发展嘅同时,自身都要实现零碳、甚至是负碳。

    例如科技互联网企业90%以上嘅碳排放来自于高耗电、需散热嘅数据中心,佢哋通常选择以自然冷却嘅方式减排——Facebook 将数据中心放喺北极、微软将数据中心放喺海底、阿里将数据中心放喺千岛湖,呢样唔需要散热、也唔需要使用制冷剂,就能有效降低GHG排放。

    科技企业之于中国碳市场:

    黄金时期勿失良机,科技配额取之有道

    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举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媒体吹风会,介绍‌《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同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会上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启动,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2225家发电行业嘅重点排放单位将被划定碳排放配额,全国碳市场嘅建设进入新阶段。

    同时,国家也为重点排放单位嘅碳市场交易进行‌限制: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嘅第啲减排指标,抵消其唔超过 5%嘅经核查排放量;用于抵消嘅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

    美国Freepoint公司亚洲区碳市场总监何晓松Peter He对中国碳市场做‌进一步介绍。

    历史上,碳市场嘅构建曾因金融机构嘅缺席而失去发展机会。呢一次,2225家发电厂得到碳配额意味住中国碳市场嘅开放,并将迎来新一轮嘅黄金发展时机,呢一次应抓住机会好好构建并发展中国碳市场。

    喺现行政策下,中国碳市场用来交易嘅配额呈现出供唔应求嘅态势,单纯凭借市场贸易,碳市场无办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喺此背景下,CCER嘅开发范围进一步放开嘅几率比较高。这时候,要依靠科技企业嘅力量,开发出更多嘅CCER。

    对于碳技术赛道嘅投资,目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碳捕捉、碳固定回报周期较长;短周期易获得回报嘅光伏、氢能源等赛道值得投资,但而家热度飙升,大型机构下重注,第啲人恐难分一杯羹;而家中小机构能迫进去嘅无外乎是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等。喺此背景下,中国科技企业嘅投资赛道就需要好好斟酌。

    进行节能减排嘅科技企业众多,但点样参同进碳市场?

    Peter提出‌具体实施路径:进行节能减排嘅科技企业先通过市场开发自身嘅CCER,让中间商认购CCER,之后将CCER放入市场中进行交易,从而构建完善嘅市场供需体系,进一步促进中国碳市场投资体系发展。

    之前CCER开发过快,导致碳市场供大于求;而家政策收紧,CCER只能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减排项目。但目前CCER缺口过大,而碳汇等减排项目提供效益嘅周期较长,未来或者只有扩大可用于抵消嘅CCER项目才能解决燃眉之急。

    科技企业之于中国碳交易:

    登高一呼,众人拾柴

    对于科技企业同中国碳交易嘅关系,晏路辉也有自己嘅睇法。

    碳阻迹畀百度等科技巨头测算出嘅碳排放量约为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国最大能源集团华能是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两者有1000倍之差,从碳排放嘅体量及碳中和嘅迫切程度上睇,中国华能明显排放量更高,节能减排需求也更迫切;但互联网科技企业嘅影响力较大,示范性同带动性更强,对民众及企业嘅引导作用更为明显。

    互联网科技企业碳排放90%以上来源于数据中心。喺全国大部分城市未向数据中心开放碳交易市场嘅时候,广东试点市场已先行将数据中心纳入碳交易市场,若试点工作进行顺利,未来科技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指日可待。

    当下,喺未被纳入碳交易市场嘅情况下,科技企业也有新嘅参同方式。

    北京市“少开一日车”平台同公众端紧密结合,通过新嘅方法学开发新减排指标PCER,利用PCER参同碳交易,收获嘅回报部分反馈畀车主;喺高校开展嘅“光盘打卡项目”通过计算减排量打包成方法学,开发出‌碳减排指标,既鼓励‌公众减少浪费,又获得‌上亿嘅收益;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既鼓励民众参同到节能减排度,又影响‌用户嘅支付习惯,强化‌产品本身嘅拓新同留存能力。

    科技企业参同节能减排项目,唔仅通过碳交易形成自身补畀,同时也凭借其广泛嘅影响力,带动更多嘅民众同企业参同进来。

    机遇背后嘅挑战:

    藏粮技固碳点样计算,方法学开发点样激励

    此外,大家对于农业碳中和主题非常关注。冯欣欣表示农业减排固碳迫切度高,需要科技企业关注、众人集思广益,共同为农业碳中和出谋献策。

    Peter介绍,因为小农项目占比大,碳配额无办法批量开发,无办法形成方法学,唔规范配额就无办法签发。但农业嘅碳配额是最具开发潜力和开发空间嘅,都系国家最想开发嘅领域,呢都系农业科技企业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方法学支撑减排计算,影响减排量核证同减排配额嘅发放。但喺方法学嘅开发上,唔止是农业项目,第啲场景嘅开发进程也相对滞后。主要是因为方法学并唔像知识产权一样,拥有保护制度和激励制度,因此导致大家开发嘅积极性唔高,进而造成开发CCER嘅场景少之又少。点样推动多场景有效方法学嘅开发,是碳中和发展面临嘅重大挑战。

    结语

    温室气体排放量递增、全球气温逐年上升,喺全球变暖嘅情况越发严重嘅背景下,碳中和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嘅主题。

    我国提出嘅“30碳达峰60碳中和”目标,必然会引起新一轮嘅产业革命。中国科技企业应担当重任,发挥其巨大嘅影响力同科技力,做实现碳中和目标嘅先行者、低碳技术嘅拓荒者,发挥各自嘅垂直技术能力,赋能第啲产业低碳发展。

    科技企业帮助碳中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cantonese.live 足跡 粵字翻譯

    2021-04-19 16:07:45

  • 0
  • 0
  • 0
  • 174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偏好设置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